《河西走廊》
因缘和合,一次不经意让我在某图书馆角落看到了《河西走廊》这本书,一口气读完,精彩程度不言而喻。作为一个甘肃人,熟知河西走廊的发展史是很有必要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中部,处于黄河“几”字形以西,因形状酷似一条狭窄的走廊而得名,这条走廊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河西走廊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一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的名称各有寓意:武威的命名是为了彰显汉武帝的武功军威到达河西。张掖乃“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意味着通过张掖这个地理位置,可以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酒泉是因为霍去病在河西之战告捷,将御赐美酒倒入城下的泉水与士兵畅饮而得名。敦煌寓意着盛大辉煌。总的来说,河西走廊四郡的名字分别代表着汉朝在河西地区军事扩张、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这些名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也体现了汉武帝时期对河西地区的战略重视和开发。
公元前141年,作为汉帝国创始人刘邦的重孙、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年仅16岁的汉武帝刘彻登上皇位。文景之治后,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但是军事和外交的羸弱却让这个国家被北方的匈奴王朝袭扰和压制了几十年。白登之围刘邦被困七天七夜,这无疑成为汉帝国的耻辱,然而后汉朝对付匈奴毫无起色,汉高祖一统天下的豪情化作英雄迟暮的伤感。此时的汉帝国,向东是大海,西南方向是犹如天然屏障般的青藏高原,向北和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19岁的汉武帝刘彻英雄少年,决定向匈奴宣战,一雪前耻。刘彻的战略构想是联合月氏形成东西夹击围剿匈奴的局面,但是当时的汉朝文武百官并不了解月氏,甚至所有谋臣武士,都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并说服月氏王东西夹击围剿匈奴。时势造英雄,有勇敢者站了出来,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
不过张骞出师不利,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军臣单于俘虏囚禁,后来张骞假意投降,获得了领导层的信任才免于一死。公元前135年5月,权倾一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去世。22岁的刘彻极大的摆脱了太皇太后的束缚。但是张骞这边却迟迟没有消息,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第5年,汉武帝彻底失去了继续等待的耐心。
汉武帝决定向匈奴实施军事行动,卫青、公孙敖等一批年轻军官在汉武帝的提携下登上历史舞台。历史上看“马邑之谋”的军事行动虽然由于消息泄露而被迫中止,但汉帝国自此揭开了对匈奴战略反击的序幕。刘彻,这位年轻气盛、胸怀宏图大略的皇帝,将把汉帝国快速带入一个开疆拓土、威仪天下的崭新时代。
张骞被扣押第九年逃出匈奴部落,穿过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翻越帕米尔高原,终于见到了大月氏王,但大月氏王对东西夹击匈奴的提议毫无兴趣。虽然汉武帝起初的战略构想并没有达成,但是这么多年的西域经历让张骞敏锐的意识到如果能够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视野也将更加开阔。
张骞果断决定返回长安,这位探险家的独特经历及其一番域外奇谈,立刻引起汉武帝的强烈兴趣,并被史官司马迁收录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为后人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于是打通河西走廊这条通往西域的必经通道,斩断匈奴右翼,并且让它永远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成为汉武帝的国家战略。
公元前123年2月到4月,已经晋升为大将军的卫青率六路大军先后两次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军衔跟随卫青出击漠北,出师大捷,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
公元前140年,霍去病降生在汉武帝刘彻的姐姐平阳公主府里。16年后,在舅舅卫青的培养下霍去病肩负起了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使命,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
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在他的身后,一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越天寒路险的隘口。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的霍去病率部急速转战6天,连续扫荡了匈奴五个部落,一直追击到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河西之战后,霍去病的大军接收了这片匈奴人饲养战马的梦幻之地——山丹。从此,汉帝国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高原环境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远超过中原马,那时候的战马相当于今天的飞机大炮一样重要。公元前121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历经三次河西之战的霍去病和他的精锐部队纵横驰骋,终于全线打通了河西走廊。著名的“河西之战”落下帷幕。
这一年,汉帝国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并入中原版图。而青春洋溢的霍去病刚刚19岁。公元前119年夏,为巩固河西战果,卫青和霍去病各带一路大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直击匈奴单于本部。霍去病的部队在全歼匈奴主力之后,一路冲到被匈奴人视为圣地的狼居胥山,并率大军进行了祭天仪式,史称“封狼居胥”。从此,匈奴再也没有能力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这一年,霍去病22岁。
公元前117年9月,年仅23岁的霍去病与世长辞。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犹如一颗耀眼的彗星,光芒四射地划过天宇,又匆匆地消失在茫茫的夜空之中。悲痛的汉武帝用国礼厚葬了自己的这位爱将,并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样子。现在在河西走廊东面的兰州市,依旧塑有霍去病的巨大雕像,人们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征战河西的英雄。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的四个行政管理区设置完成。它们是: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古金城府——兰州。同时,在河西走廊,汉帝国还设置了两个著名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和阳关,以此扼守西大门并建立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今天,当年的四郡变成了如今的河西五座城市——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
值得骄傲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海运兴起以前,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世界的最主要通路。两千年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一书中,第一次将这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代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
从武帝开始,经昭帝、宣帝,三代皇帝,共历六十余年,军事与外交齐头并进,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最终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河西走廊成为西北边陲重地。
说起来汉帝国的屯田戍边政策在历经两千年后仍旧被我们所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部署了大量农垦部队。屯垦戍边再一次成为20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国策。
公元220年,汉帝国灭亡。此后的中原,历经三国时期的混战、西晋王朝的短暂统一,迅速迎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西晋王朝司马氏家族内部为争夺最高权力而爆发混战。公元311年,趁混乱之际,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内迁少数民族,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永嘉之乱”爆发。自此,中国陷入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与大混乱的格局中……
身世显赫、家学渊博的名门望族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该去哪里生存?他们被迫作出选择:其中部分大族南下来到长江流域,并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另一部分,则向西北迁徙,渡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虽然中原大乱河西割据,丝绸之路阻塞不通,但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
来自恒河两岸的佛教文化开始沿着宽阔的河西走廊大规模进入中国。以昙无谶、鸠摩罗什为代表的佛教徒,以译经、造像等方式在这里弘扬佛法,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为河西走廊留下了宝贵的佛教遗产。
例如,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兴建,在敦煌地区形成了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东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个庙石窟等石窟群,它们被统称为“敦煌石窟”。据记载,敦煌石窟数量曾达千余个,现共存812个,单是莫高窟就有735个,其中,492个洞窟中留有壁画或塑像。共保存了壁画45000多平方米,历代彩塑3390身,以及唐、宋、清、民国等时期的木构建筑10余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朝代交替更迭,河西走廊随之兴衰更替。公元1279年,元帝国攻陷南宋,中国再次迎来了统一,青藏高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在共和国经济建设序列中,河西走廊因为它丰富的地下矿藏,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地方。玉门油矿的第一口油井,人们亲切地称它为“老一井”。1939年3月,孙建初主持启动了这口油井的钻探工作。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一号井喷涌出工业油流,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在当时就已经日产10吨原油。截至1949年玉门解放,老君庙油矿共钻探成功44口油井,共生产原油50万吨,这占当时中国石油总产量的90%以上。孙建初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
1952年岁末,玉门油田和兰州炼油厂被同时列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以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主的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沉寂了许久的河西走廊,又一次迎来了它重新崛起的契机。
1958年1月,国家冶金部在酒泉城以西22公里的戈壁滩上确定了酒泉钢铁厂的选址,一座中国西北地区的大型钢铁企业的建设工程随即展开。7年后,1965年,一个因铁矿而兴起的现代工业城市在河西走廊上正式诞生,因为靠近古嘉峪关城,它被命名为——嘉峪关市。
金川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复合型超级铜镍矿床。在为中国工业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后,金川的露天开采镍矿坑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一个长1300米、宽700米、深310余米的椭圆形矿坑。1981年2月9日,为加速金川镍基地建设,国务院决定正式设立金昌市,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上,又一座蜚声国内外的新兴工业城市——镍都金昌自此崛起。
由于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的北支西风带上,风向稳定、风力充足,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许多地方都具备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如果能利用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发电量就能达到约4000亿千瓦时,这相当于全国一个月的用电总量。与此同时,河西走廊平原区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气候,光热资源丰富。
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在世界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宏而壮美。
千年前的丝路辉煌,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西下,留下一段久远的故事,一段让人感怀的沧桑岁月。时光一去不返。但河西走廊始终就在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鉴于篇幅原因,很多在河西走廊上做出过贡献的历史名人文章中并未一一列出,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原书)
文字 | 文轩
排版 | 小丸子
图片 | 网络摘录
编审 | 王万鹏
来源 | 文轩读书会WENX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