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老街巷

兰加兴
2025-02-12
来源:中国众识网-非遗

1.将军路   北起双女石路,南止罗瑞卿故居,此路可达罗端卿故居而得名。始建于1968年, 全长470米,宽5米, 为泥结碎石路面, 80年代铺为混凝土路面,2002年5月按四级公路标准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此街道为双向四车道,呈东-西走向,街道中部从达成铁路下穿过,街道一侧有辅道,街道两旁种有行道树。[罗瑞卿故居]   坐落在南充市郊舞凤乡双女石村清泉坝上。与清泉寺风景区相邻。远眺嘉陵江岸,万株绿树,充满生机,嘉陵水色尽收眼底。故居为清代民居,是一座绿竹环绕的三合院式木结构青瓦农房。瑞卿将军逝世后,故乡人民期望建立纪念地以缅怀军功绩,教育子孙后代。1985 年,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将军故居,建立纪念馆。1986年迁出故居中的农户,培修房舍,并在故居旁修建陈列室。1988 年建成,对公众开放。共培修旧居285平方米,新建罗瑞卿大陈列室156平方米,接待、工作室 120平方米。故居地约2500平方米。胡耀邦题书的“罗瑞卿故居”五个大字匾额,悬挂在故居堂屋正大门上方,金光闪闪。院坝正中,屹立着罗瑞卿将军半身铜像,下为花岗石基座,通高2.5米。故居堂屋,高大宽敞。正中墙壁上方是神龛。两边下面是古式八仙桌和长条凳,朴素、古准。西侧正房陈列着将军及其父母当年使用过的木床、衣柜、踏凳、洗脸凳等遗物。东侧正房和厢房内,陈列着全国各地文人墨客名人颂扬将军功业、品格的对联、条幅、颂诗及绘画书法作品。故居西侧为新建的陈列室,北边为新建的工作室、接待室。陈列厅内,布置有60多米长的展线。计有反映将军生平图画与照片,分为“青少年时期”、“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3部分。突出了故乡作为将军摇篮的特色。陈列内容重点反映了将军青少年时期在南充的活动。陈列文物包括从北京、广州、南充等地征集到的将军生前珍贵实物38件,文物史料34件,文史照片,绘画100余件。如今,罗瑞卿故居已被命名为全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双女石路   北起石油东路,东至双女石,东西走向,因街东端靠嘉陵江边原有紧挨两个巨石,市民称之为双女石。1959年由南充地区木材公司集资修建,混凝土路面。呈东-西走向,长1388米,宽7米。此街道为双向四车道,有将军路与之相交汇,街道两旁有绿化带宽1.5米,辅道宽3米,绿化带中间有路灯。

3.茂源路   位于市政府新区,南北走向,分南北两段。从茂源南路至公务员住宅区向北延伸为茂源北路。从茂源北路至镇江西路,为茂源南路。总共长600米,宽42米,其中主车道为双向4车道,宽16米,人行道各宽6米,绿带各宽7米。驻有人民广场、南充市市政府、四川省南充市地方海事局、南充市国土资源局、南充大剧院、南充市商业银行清源支行等单位。

4.清源路   位于市政府新区,南北走向,从清源南路至公务员住宅区向北延伸,与环都大道交汇处分清源北路、清源南路。总长1000米,宽42米, 其中主车道为双向4车道,宽16米,绿带各宽7米。

5.清泉寺路   从镇江东路东端至清风北路北端, 南北走向。 始于1958年修建南搬公路, 从南搬公路有一条土路通往清泉寺,1981年后清泉寺向信众和游客开放,土路逐渐铺成水泥路。2005年改建南搬公路,与环都大道交汇处。分为清泉寺北路和清泉寺南路,北端呈弧形,从北到南与万年路、环都大道、镇江东路和东洋路交汇,总长2000米、宽16 米,双向4 车道。在清泉北路中段延伸出一条通向清泉寺的路仍称为清泉寺路。

6.万年西路   位于市政府新区,东西走向,分两段:从茂源北路至滨江北路为万年西路;从滨江北路至清泉寺北路为万年东路,2004后开建。 长1300米, 宽 40米, 其中主车道为双向4 车道,宽14米, 人行道各宽5米, 绿带各宽7米。

7.马市铺路   南起金鱼岭路与石油西路交汇处,北至马市铺。此街道双向两车道,呈南-北走向。长1000米,宽40 米,为国道212线顺庆城北出口路段, 原自金鱼岭以北均为田间公路, 曲折起伏, 路宽仅8~10米。1987年改造扩建,1996年, 因其地处马市铺, 而命名为马市铺路。 该路设有机动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系混凝土路面,有绿化隔离带。

8.镇江东路   此街道通往嘉陵江边,取镇住嘉陵江之意,位于市政府东面,东西走向,从滨江北路至清泉寺南路。2004年开建,2005年建成。长400米,宽36 米, 主车道为双向4车道, 宽16 米, 绿带各宽4米,人行道各宽6米。

9.镇江西路   位于市政府西面, 东西走向。分为两段:第一段滨江北路到清源南路;第二段从清源南路到果州大道马市铺路的平步街口。2004年开建,2005年建成。 长800米,宽36米,主车道为双向4车道,宽16米,绿带各宽4米,人行道各宽6米。驻有南充市武警支队、南充武警消防支队、中国移动南充分公司等单位。

10.五里店街   从原明清时旧城府衙到这里有五里路,此处设有供过往行人歇息的店铺,故称五里店。1978年由变压器厂、水电工程处、活塞厂与舞凤一大队自筹资金修建。2003年由于建修滨江大道(环城公路)而严重损坏,车辆通行困难。呈东-西走向双车道,多为行人和小型机动车通行。街道两侧为居民小区,滨江一端为城市首座、佳兆业等大型楼盘,极富现代化气息,另一端有北门市场和水利水电公司宿舍小区,富市井气息。

11.石油东路   西接石油西路,东至油院路与双女石路相交处。1959年,路随当时修建南充炼油厂建成,路长250米,宽10米,系泥结碎石路面,因位于炼油厂以东故名石油东路。此路是西南石油学院、南充储木场、南充纺织印染厂进入市区的必经之路,故而车辆往来频繁。由于坡度较大,不利于行人和车辆行驶,1985年降低路面坡度,并扩建改造为混凝土路面,车道拓宽为15米,两旁人行道各5米,并设有绿化隔离带,植有行道树。路两侧为工业区,驻有南充炼油厂、砖瓦厂、舞凤镇人民政府等单位。

12.石油南路   南起五里街与延安路交汇处,北至南充炼油厂大门与石油东路和石油西路相接,是当年南充石油工业区干道之一。该路始建于1958年,因位于炼油厂之南,故名。路全长200米,宽10米,为泥结碎石路面。1966年,更名大庆路,取“学大庆、赶大庆”之意。1981年,附近受益单位联合投资扩建为26米宽混凝土路面,恢复原名,设车道为14米,人行道各宽6米,行道两旁绿树成荫。两侧原驻有南充石油机械厂、石油汽修厂、石油机械厂子弟中学、地区建筑公司等单位。

13.石油西路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北部。西起果州大道马市铺路、金鱼岭路交汇处,东接石油东路。因地处炼油厂之西,故名。长845米,宽 15米。始建于 1958年,为泥结碎石路面。后改为沥青路面。此路是石油工业区物资运输的主要干道,又是外来车辆来往的主要通道。路旁东端建有白鹭宾馆,西端为钢混楼房,中段多为农民住房,零星植有杨槐等树。

14.石油后街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北部。因直达南充炼油厂后门,故名。呈东西走向,西起果州大道马市铺路,东至炼油厂后门,长500米,宽8米。始建于1958年,为三合土路面,1985 年改建成混凝土路面,有间断绿化带。为炼油厂主要运输线路。街道两侧多为四层以下的钢混结构楼房。驻有南充市石油公司燕儿窝油库、市五交化公司仓库、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公司加工厂、市建筑工程公司汽车队等单位。

15.油院路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北部。南起石油东路,北至清泉寺路。因驻有西南石油学院而得名。始建于1958年,初为泥结碎石路面,80年代铺为沥青路面,1995年改建为混凝土路面。长1000米,宽7米。路旁建有西南石油学院和炼油厂子弟校,其余多为田园农舍。

16.环都大道   位于市政府新区,东西走向。东起清泉寺大桥,西止于马市铺路,从东到西与清泉寺路、清风北路、滨江路、清源北路、三元路、茂源北路交汇。 长 3500米, 宽47米。2004年开建,2005年建成。共分五段,是环绕市辖3区的一条主干道。主车道为双向8车道, 宽32米, 沥青混凝土路面。两边人行道各宽3.5米,绿化带各宽4米。靠清泉寺大桥东路段中部有隔离带。

17.滨江北路   1957年扩建成街, 为泥结碎石路面, 1977年又改成混凝土路面。2000年3月8日一期工程破土动工,2001年11月完成。呈南-北走向, 总长2284米, 宽 35米。 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此街道为双向六车道,有大祥街与之相交汇,两侧有绿化带宽1米,有辅道宽4米,街道两旁有路灯。从石油东路到镇江东路一段为滨江北路一段;从镇江东路一段到环都大道二段为滨江北路二段,从环都大道二段到万年西路的南充市市政府中心为滨江北路三段。南充市第十二中学、南充市图书馆、南充大剧院、南充市规划和建设局、南充市人民政府、人民广场驻于此路。

18.龙王街1985年长1271米宽7-8米,南起胜利路东端口接上渡街(有巫家巷),北至绸厂后侧。相当于现在南起胜利路北至天工街的一段旧街。因临江边有一处双圆形井口的龙王井,这条街得名“龙王街”,长四五百米。龙王井在北津渡以北的江岸上,水质清澈,味道甘冽,是附近居民生活主要取水处。但由于房地产开发,挖断了泉水通道,加上滨江大道下穿隧道工程的建设,导致龙王井彻底干涸。其作为区级文物仍然保存。龙王井的泉水至石穴中流出,水清彻,味甘冽。为民国年间北城居民主要取水处。这一带本是宋元时期的南充县城。明洪武四年(1371) 从此处南迁到莲池坝,此处变得荒废。在民国年间,龙王井附近还是个半边街或住户不连缀的地带。随着来这里谋生的人口增多,渐渐地形成一条临江的街,一边靠山势岩壁建房,一边从江边用圆木、杂木搭建吊脚楼。住在这条临江小街的人们,大多是靠江上行船、拉船或打渔为生,在每隔几户人家处,修有一条到江边的石板路,以便上下往来担水行走。在滨江路改造以用,街上居民多扎各种扫把、帚帕销售,也有开食店、开茶园、开发廊的,(小)南充市粮食局的粮油仓库、磨面房、轧油厂在此。街面是沥青路面,有部分混凝土路面。此街已融入滨江中路, 已见不到原龙王街的影子了。

龙王井码头:位于龙王井下, 码头因“井”而得名, 系斜坡石梯码头。 民国30年至38年(1941~1949), 码头下侧建有复兴磨面厂(旧址今存),其原燃材料及成品皆由码头集散。解放后为电厂卸货码头。1959年后, 南充市自来水厂在此建塔蓄水, 电厂修建排污水道, 码头遂废。

19.天工街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北部。东起龙王街,西至延安路。因地处南充绸厂,取天宫织女之意,故名。始建于 1959年,长240米,宽7米,混凝土路面。两旁人行道植有香樟树,绿树成荫。两侧为钢混楼房,为工业区。

20. 江天美食街   此街道位于江天花园,是政府打造的美食一条街。 东接滨江中路一段,西连延安路。 始建于1995年,2009年建成。 长322米,宽15米,大理石板路面,可通行车辆。一侧画有停车线。 美食街有多家火锅、 汤锅、 料理店, 濒临嘉陵江,环境优美。

21.胜利路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部。东起上渡街,西至延安路。始建于 1951年,取新意胜利而名。1957年后经过逐步扩展,1985年形成整体街道。长334米,宽17米,沥青路面。有机动车道,隔离绿化带,非机动车道。两侧有4—4.5 米用水泥花砖铺成的人行道,属综合商业区。是过境车辆必经的主要干道。沿街建筑多为七层以上钢混结构高楼。另有少许砖混结构低层楼房。驻有果州供电局、市电业局电力安装公司、市粮油基建储运总公司、市冷冻厂及劳动服务部、高坪区百货公司、饲料公司等单位。

22.延安路   在顺庆城区以北, 南起长征路与胜利路交汇处, 北至五里店石油南路。始建于1957年, 因位于城区以北, 当时已有和平东路,故取名和平北路。1958年,该路向北延伸建成跃进路, 因当时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故名跃进路。1965年南充绸厂门口以南路段铺成混凝土路面,此段路改和平北路为延安路;绸厂门口以北至五里店石油南路这一段仍叫跃进路。1981年,延安路与跃进路合并统称延安路,意为继承和发扬延安青神。该路全长1600米,宽 28米,系水泥路面,1985年裁弯取直,铺成混凝土路面,建绿化隔离带并在两则植有行道树。该路两侧先后驻有南充绸厂(现为美亚集团)、内燃机厂、罐头厂、四川康达宏医药有限公司、天然气公司、延安路小学等单位。市内公共汽车和市外客运、货运车往返于此,是城北工业区主干道。

23.长征路1956年兴修建的一条城郊公路,在金鱼岭南侧。初名和平东路。东接胜利路和延安路,西与人民北路、金鱼岭路、和平东路成十字交汇。因街北侧金鱼岭有离休老红军居住的红军院,故将街定名为长征路。长征路1930千米,宽8米的泥石路,路旁除少部分单位职工宿舍、农民住房外, 其余多为农田。1963年,扩建为宽32米的泥碎石路面。1976 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机动车道宽12米,两侧绿带各6米,人行道各4米。绿带栽有小叶香樟、法国梧桐和香樟树,人行道栽有小叶榕树。驻在长征路的单位有长征电影院(房地产改建为南充天胜酒店)和团结商务大酒店、市林业局等。路旁除少部分单位职工宿舍、农民住房外,其余多为农田。路宽8米碎石泥路面。1975 年建成街道,两旁高楼耸峙,街宽 32米,车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24.正阳路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北部。东起延安路,西至果州大道金鱼岭路。始建于 1990年代初,原名丝绸路,1996年清理整顿街名,因丝绸已在西山大道上命名,且此处有驻军,取阳刚正气之意,而更名为正阳路。长700米,宽4—6米,碎石路面。能通货车和非机动车,已进行规划,西端尚末接通。沿路有间断闲混和砖混楼房。工厂职工住宅占多数,另有部分居民住户。庄有建行丝绸路分理处、市第二建筑公司第一工程处、市医药公司药品仓库、巨能机械化工程有限公司、蚕药厂等单位。

25.西藏路   南接平城街,北至顺庆区电业局大门,与胜利路成“丁”字形交汇,长430米。 此路始建于1952年2月, 正是西藏和平解放之时,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故名。 当时路面只有6米宽,而且是坡度很大的泥碎石路面。1965年, 该路进行拓宽降坡工作,但未彻底,仍然是城内坡度较大的泥碎石路面街道。随着城市北部的工厂和居民增多, 该路又是过境车辆必经干道, 故于1979年再次拓宽, 降坡并铺设24米宽的沥青路。其中车道宽14米, 两旁各5米的水泥人行道,各植香樟行道树。原来嘉陵江航道管理处、石油南充地调处、南充市第七中学、顺庆区粮油公司等单位驻在这路上。

26.上渡街1985年长450米宽6.5-7米(旧名:上渡街 、迎恩街1949年长450米宽6米)南起人民东路东端口接滨江北路(迎恩街),北至胜利路口接龙王街。因街临上渡口,故起名上渡街。 上渡街又名迎恩街,民国时建, 随上渡口命名为上渡街(南起果城路,北至胜利路),该段1966年改名反修路,1975年恢复原名。为什么叫迎恩街呢?原来清朝后期,从老城的小北门(今小北街与果山街、禹王后街三街合口处)起。到现在的果城路口筑起一道城墙,这里的城门,名为“迎恩门”。 当时,朝廷官员前来或传达圣旨,是先到阆中乘船顺江而下,再到顺庆。顺庆府官员便在此迎接朝廷官员或圣旨,完毕后再到府衙。所以此处是迎接圣恩的城门。时间长了,人们就在城门两边建成了高矮不齐的平房,开始有做豆腐、卖油盐及香蜡纸烛的小店子,接着茶馆、酒馆、 栈房、药铺都发展起来。1925年后形成街,因紧接“迎恩门”所以叫“迎恩街”。上渡街,两旁为木架结构平房,属居民生活区。驻有南充粮食购销储运公司供应公司,此街已融入滨江中路。

上渡口码头:临上渡街与巫家巷、盐码头毗邻。解放前,上至广元,下至重庆的往来船只多停泊于此,各地物资及附近乡间土特农产品多在此集散或转运,有至龙门场缆载船,每日数班,客货往来兴旺。

此码头又为去蓬安、营山等地大道渡口, 昔 日 商 旅 行人很多, 临街茶房旅店罗列, 繁盛一时。后因洪水冲毁东岸,行人改走中渡口, 码头遂衰落。 1952年南充市粮食局于上渡街建第二粮食仓库, 龙王街建第一粮食仓库, 水运粮食均在此装卸。

1954年南充市人民政府拆迁码头部分民房。 投资19,000余元建成半圆形转弯斜坡式码头,长133米、宽8米,总面积为1,064平方米,现为粮食装卸码头,水深3米以上。设置防洪桩10根、防洪环2个,探照灯1盏。1959年安装电动缆车1部(今存)建铁木轨道100米(今废 )。

27.果城路   旧名武成路。始建于民国初年,分为东西两段。从现在的滨江中路至西藏路、平城街交汇口为东段, 原名迎恩后街。 西藏路、 平城街交汇口至人民花园为西段。1959年更名人民东路。南充素称果城,此路段附近有果城会堂。后经两次改造后,从滨江中路口至人民花园两次拓宽, 1996年更名为果城路。此路以街中心为界,以北为北城,以南为中城。人民东路1985年长625米宽32米(旧名:武成路、迎恩后街1949年长625米宽2-5米)东起滨江北路北端口(迎恩门城楼),中到平城门城楼,西到现果城路人民花园。

28.滨江中路1985年长968米宽25-35米(旧名:包括迎恩街、北津上街(上渡口北津渡有北津楼)、北津下街(并连马街)、(中渡口)吉祥街、兴顺街全长785米宽7米)南起嘉陵江大桥头,北至人民东路东端口接上渡街。

29.滨江南路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东部。因地处滨江环城路南段,故名。呈南北走向,南起小东街口,北至嘉陵江大桥。始建于清代,1957年将原禹王前街、水府街、三丰街东侧平房拆除扩建成街。长594米,宽30米,为泥结碎石路面。1977年扩建车道,建为混凝土路面。该路为市区过境车辆环城交通要道。路东侧濒临嘉陵江,有间断绿化带,其西侧为一层砖木结构平房,多为居民住宅,设有水泥、建材和陶瓷等商店。驻有大桥汽车站、嘉陵区物资总公司等单位。

30.北津上街(上渡口北津渡有北津楼):新码头又称轮船码头,原名过江楼码头,地处滨江北路(原迎恩街、北津街), 江岸长282米, 宽20米, 面积5,640平方米。此处有清咸丰年间重建的鱼翅堤,堤上有石刻犀牛,1956年被洪水冲下堤之右侧浩内。 民国时,堤下侧约30米处有船民集资修建的“月波楼”(1958年拆除),是码头帮会的会址,为封建把头控制。1958年,改建旧城沿江街道及港口码头,拆迁了迎恩街、北津街、兴顺街、吉祥街、禹王前街、三丰街的临江房屋,共计25,000余平方米, 投资369,000余元, 修筑沿江堤坎, 扩展街面,建成今滨江南路、北路。新建轮船码头,长160米,宽25米,面积4,000平方米,投资19万元。 泊位深3米以上,装卸能力8,000吨,现设防洪桩26根,铁环14个,照明及广播器材各1套。1960年安装电动缆车1台,木 质梭漕2处(今无 存 )。 1962年~1967年,市群力、先锋两搬运社,自建装卸台2座,置少先吊2台(今无存)。1979年南充市港务所投资38,000元,修建加固装卸泊位1处。1981年市港口装卸站自建5吨吊车1台、半 吨 吊 车1台, 如图5—9。主要装卸货种有钢材、煤炭、石油制品、丝绸、水泥、 罐头、棉麻、其它外贸商品、 船运竹木、红沙、五金、食益、中西药及建筑材料等,年养吐是2万吨以上。码头附近有盐仓库、煤坪及南部都麻站砖木结构的临时货棚1幢。 1962年,南轮司在码头设置150吨级客囤船1艘,为市区通向龙门、青居的客运码头。航二处、 航监站、 市航司、 南轮司候船室、 市航司招待所等均建于码头附近。

31.北津下街中渡口码头:在滨江北路,上接新码头,下至嘉陵江大桥头(原火神庙码头),是市区中心地段   江岸长560余米, 宽30余米, 面积1.5万平方米, 为船舶锚地。 明、 清及民初, 是通岳池、 广安的重要津渡,有桥渡会、义渡会等民间组织。[中渡口]   解放前,嘉陵江水道是川中、川北物资转运的主要通道。顺庆城附近江岸,由南至北有大小码头12个,横江渡口6个,其中城区有上、中、下3个渡口。位于城区申间地段的中渡口(在今滨江车站外江岸)最为繁华。1950年至 1979年嘉陵大桥通车前,年平均渡运300余万人次。明清数百年间,这里是通往岳池、广安的要津,儿次铺架浮桥。民众捐资建有桥渡会、义渡会。民国24年(1935),设公路汽车渡口,1949年12月9日傍晚,中国人民解放军94 团2营先头部队,化装入城控制沿江的码头、渡口。在中渡口缴获国民军汽车18辆及大批军用物资,枪炮弹药,俘敌600多名。1950 年用拖轮渡运汽车。1975 年嘉陵江公路桥通车后,渡口停止渡运,码头改为采集河沙卵石的转运码头。1950~1975年的25年间, 渡运兴旺, 年平均渡运量 达 300余万人次。1958年8月1日,渡口实现机械化, 码头设 置防洪桩16根, 铁环4个, 石鼻子14个, 照明及广播设施各2套。犀牛堤至栅子口,为西流缓水, 自然锚泊区,水深2~3米,可停靠30吨级木船70只~80只, 木筏2挂。 1981年, 港务所新建2处装卸平台, 300吨级驳船可入泊装卸,主要装卸建材、煤炭、化肥、棉麻、木材等,尤以河沙卵石运量为最多,每日均有80余只船舶往返装卸,

32.马街:在北津下街后,上接什字下街和紫云巷,下接成衣前后街联杨家巷。   

33.吉祥街:吉祥街在顺庆城区东部,嘉陵江西岸,南北走向,南起栅子口,即兴顺街与成衣街三街汇口处,北至中渡口,即北津街与走马街两街交汇处,街长约200米,宽8米,三合土路面,两边街房为老式木结构与砖木结构相间。

吉祥街北端街门,曾是清朝时期的演武厅,所以这里有家茶馆也叫演武厅茶馆,这茶馆是土、木、石建筑业的帮会茶馆。演武厅的南面至吉庆巷一带是比武的较场,叫大较场。南较场在大南门偏西一点(即民国时的监狱),又叫小较场。栅子口后面是成衣街,再后面就是大较场。大较场的边上有个水池是当时为骑马练武、给马饮水洗澡的地方,解放后已填平建房了。吉祥街北端偏中处有潘家茶馆,是斗载帮(即谷、米、粮食)的聚会交易场所。这条街主要是油店多,大的油店如:郭本道油店、潘家油店等。还有明茂轩批发纸店和一家名餐厅“蜀鲜”。蜀鲜餐厅位于吉祥街南端(即栅子口),经常都是车马盈门,宾客满座。

演武厅后面挨杨家巷口处是“王爷庙”,这庙是木船帮的庙,庙里有四只木雕的龙头龙尾彩绘龙船,供端午节龙舟竞赛之用。

34.中渡口   原吉祥街、兴顺街这段江岸叫中渡口, 中渡口有家茶馆叫“水泳香”,是木船帮聚会的地方。渡口两边的店铺都是为木船业服务的。几家铁匠铺专打造船、修补船只用的各式铁钉,还有两家纺织船篷和纤藤(拉船专用的绳子), 另两家是刮“竹茸”的,竹茸是将鲜竹(干了的竹不行) 用刀刮下来,将竹丝茸状物与桐油石灰捶打混合一体, 用来填补船板隙缝的。

35.兴顺街   面对江东白塔,南北走向,南起禹王街、果一街两街交界口 (今大桥头),北至栅子口,即吉祥街与成衣街交汇处。解放前,此街长约210 米,宽约5米,系破烂的三合土路面,两边为老式木结构房与砖木结构一楼一底房。

兴顺街有家“民新染织布厂”的营业部,专营自产的“阴丹士林布”(永不退色)及各种不掉色的花布,以批发为主,兼零售,产品畅销川北一带,深受用户的欢迎。厂址在平城街钟家巷,这个厂的经营者是中共地下党员饶雪蕊,他同傅华清、刘怀叙、张致和、高狱声等人合资办起来的。这个厂就是解放后的棉织厂。

兴顺街有两家“走水家”(即资金雄厚直接由上海进货的大商家),一家是“顺康”,匹头呢绒商行,另一家是“同康”百货商行,城里的其他商号多数是从他两家进货。另外,有家叫做“汽巴洋行”的,他是专营靛青,还有文绍周的颜料铺专营各色染料。一家叫“谦和永”的参、茸、燕、桂商号,专营滋补药品。还有两家慈善事业的处所“积善医馆”和“福果药房”,专为那些无钱买药治病的穷苦人服务的,医馆里有四位每天按时上班的医生,凡来馆就医的病人,总是耐心细致地诊断、处方,病人将处方拿到“福果药房”去取药,药剂师把药抓齐用纸包好后,还问一声:有没有熬药的罐子? 没有就拿一个。 其他为严作辑的“乾元通”绸布庄,张长明的“天复永绸缎呢绒庄”,罗俊清的“福义隆绸缎庄”,林炽和的“福荣隆绸缎呢绒庄”。“积善医馆”和“福果药房”的经费来源完全是由这条街的商家们从慈善的角度自觉自愿捐献出来的。

36.兴顺后街1985年长220米宽3米(旧名:兴顺后街 1949年长220米宽3米)南起嘉陵江大桥头,北至吉庆巷东端口接成衣街。“谈嬴茶馆”北侧拐进去就是兴顺后街,它虽名字叫街,但形式不像街。石板路面,半边还是阴沟盖板,房屋高矮不齐,房基有1米多的高矮差距,街宽窄不一,窄的地方1米多,宽的地方2米多。多为生活住房,只有一家商店,是南充有名的“高階檐林家线铺”(林炽和开办的),是因为到他那买线要上六七步石梯才能到柜台边。林家线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的线质量好,特别是颜色齐,颜色鲜,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妇女绣花都要去“高階檐林家线铺”买线, 深受姑娘们的欢迎。

线铺前面就是吉庆巷口,那地方就是文绍周的公馆,是一个较大的庭院,面积约七八百平方米,砖木结构,中西混合式。当时在南充算得上第一流的建筑,大门上端有赵涵清书“文宅”两个大字,门口有持枪武装门警站岗,门边挂一块牌子“华南桐油公司”。解放初统战部就设在那里,林家线铺与“文宅”之间设有航道管理处。

兴顺街南端,为禹王街与果一街口(今大桥头),街口有栋砖木结构两楼一底的楼房,底层是家茶馆,名叫“果一商场”,这家茶馆从外表看起来和普通茶馆一样,可是一般市民都不愿上这茶馆,大家认为那是个豪华富有的地方,不做生意的人坐在那总感到很别扭。

37.平城街1985年长394米宽10米(旧名:平城街1949年长325米宽9米) 南起什字上街东端口接仪风街,北至人民东路接西藏路(平城门)。

38.福星街(补记),原有福星门城楼,城门外右为三官庙称三公正街,左有三公巷,西起人民中路(三公左右街)接嘉陵路(三公外街大碑坟、农田、莲花池),右通劳动巷(猪市坝)三官庙市场,市场北通果城路,东至钟家巷口与耿家巷口,直行为什字上街口(左为平城街,右为仪凤街,直行什字下街。早年什字上下街均称为福星街)

39.三公正街 旧福星门外长90米宽6米,左有三公巷,西起人民中路(三公左右街)接嘉陵路(三公外街大碑坟、农田、莲花池),右通劳动巷(猪市坝)三官庙市场。

40.三公外街(今三公街)1985年长382米宽6—8.8米1949年长90米宽6米,东起人民中路(三公左右街)接什字街口(原三公正街福星门城楼),东至体育场(旧大碑坟)北折至人民西路(嘉陵路)。

旧记:“[三公庙与三公街]   果城居民至今习惯称呼第二人民市场为“三公庙”市场,称呼今嘉陵路东段为三公外街。此地古代确有一座小庙名三公庙。庙不大为何名气如此大,其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好。此庙位于古顺庆城西北角,是西充、盐亭、南部等地到顺庆来的必经之路,民国年间又形成了几条小街,即三公后街(今国光商场至四季来商场一段)三公外街(今保险公司大楼至丝绸公司一段)三公左街和三公右街(今人民中路一段)。如今街道扩建,这些小街早已不存在了。小小的三公庙早已拆除。人们已不记得这“三公”庙到底供奉的哪三位尊神了。检阅清代编修的地方志,原来关羽死后,其声誉地位日渐提高,不但他自己被加上关圣帝君称号,其三代祖皆追封为公。曾祖为光昭公;祖父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清雍正三年(1725),知府奉朝廷旨意,修建三公祠。民间习惯称为“三公庙”,久而久之,庙名也就演变为地名街名了。”

41.育英路(原嘉陵路)东起人民花园、西至文化路,与北湖路相接,长446米,宽32米,车道宽12米,人行道宽4米,绿带各1米。始建于1950年,原名嘉陵路,原路经四次扩建后到1985年改称人民西路,1996年改为育英路。

42.北湖路   东起莲池与文化路口,西经五环花园(已消失) 至稻香路。全线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北湖与文化路口到西河路口,此段原是人民西路的一部分。因为此路的南侧是北湖公园,通过钢制的圆墙可以看见北湖内茂密的绿荫和仿古建筑,特别是恢复修建的明代建筑鸡鸣楼,古朴典雅,富于诗意。驻在这段路上的单位有中共南充市委、南充市水电局、明宇大酒店等单位。

第二段从西河路口到稻香路口。从北湖花园到原南充地委党校有一条泥石小公路,1991年街道拓宽并延伸,1993年到1996年由于修建西山运动场拓宽延长形成街道,并铺设为水泥混凝土路。路南侧是西山运动场及游泳馆、滑冰场、五环大酒店,南充市社会保险局的社会保险大厦、凯撒大酒店,路北侧有区环保局的环保大厦、南充市财经学校等单位。有农科巷通向市农科所。北湖路一、二段共长786.6米,宽26米, 其中主车道16米,人行道各5米,人行道铺设彩色地砖,载有数百棵小叶榕树已叶冠葱郁,冉须飘飘。

第三段从稻香路口成弧形连接丝绸路,2000 年底此段还是百余米长的土路,2001年3月底已铺成水泥混凝土路,在这段弯道北侧有西河农贸市场。

43..莲池路   南起北湖路口,北至和平路。始建于1952年,因此路通往舞凤山看守所,当时取名公安路。1981年,因此路昂近莲池(北湖)便更名为莲池路。全长635米,宽7米,碎石路面。1985年形成整体街道,拓宽为21米,沥青混凝土路面,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两侧植有整齐的行道树和4~6米宽水泥花砖铺成的人行道,是通向火车站的必经要道。沿街为钢混结构楼房,建行南充市支行大楼高达17层。近北端两侧为四川师范大学及职工宿舍,其间建有过街天桥。驻有顺庆区政协、顺庆区医药局、莲池幼儿园等单位。

44.文化路   是顺庆城区呈南一北走向的一条主要干道,它南起五星花园,北至丽池花园(已消失),全长953 米,宽 32米, 系混凝土路面。

文化路的前身是1925年筹建嘉陵高中时,学校设在莲花池北岸的报恩寺,同时修通了茧市街(现五星花园处)至嘉陵高中的简便公路命名为高中路,后又改为莲池马路。解放后嘉陵高中迁至涪江路(即现在的南充高中)。原校址改建为川北区党委机关即现在的市委机关大院。1957年新建文化区,因驻有较多的文化教育单位而更名为文化路。当时路宽3米。1975年铺成沥青路面。路两侧均为农田,1985年向北延伸与现在的育英路相接,并拓宽为32米。同时改为混凝土路面。设有车道和人行道及隔离绿化带,植有行道树。文化路现是市区文化商贸的又一大中心,主要有百货大楼、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北湖公园、环形体育场、青少年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果州宾馆和南充日报社等单位。尤其是新建24层椭圆形的北湖宾馆,别具风格,特别引人注目。

45.花市街   在南市顺庆城区中部。东起文化路,西至医学街。长 300米,宽12米。始建于 1956年,原名文化巷,巷道短窄,后拓宽成为混泥土路面。1966年清理整顿街名时,以设有鲜花市场,更名花市街。两旁多为钢混楼房,少数为砖混平房,为职工及居民住宅区。

46.医学街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中部。南起涪江路,北接花市街。长250米,宽7米。始建于1986年,原名北湖南路。1996年以此街有川北医学院,更名为医学街。为混凝土路面。两旁人行道各1.5米,栽有杨槐行道树,绿树成荫。路旁为钢混楼房,是医学院、侨办、电业物资供应公司等单位职工住宅区。

47.赛场街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中部。东起人民中路,西至环形商场。原名体育场后街,1966年清理整顿街名时,更名为赛场街。长150米,宽7米。混凝土路面。街旁为钢混楼房,为商业街道,以零售小百货和儿童服装为主。驻有南充市交通运输管理处。

48.涪江路   1950年川北行署所辖川北行政区正处于涪江和嘉陵江的两江流域,南充作为川北行署驻地,有嘉陵江穿城而过,故取“涪江”为南充路名。1970年前,从五星花园到南充高中的还是一条田间小路。1977年,建起长250米,宽8至12米的沥青路。新建乡为发展乡镇企业,在南充高中附近修建涪江路旅馆,由于洛江路旅馆与南充高中之间还是一片田野,所以,涪江路旅馆成为当时备受人注目的建筑物。在南充高中围墙外建有一条约5米宽、100米长的水泥道通向南充高中大门、再向西就是凹凸不平的乡间土路通向新建乡第一小学;水泥道旁是一条污水沟。1985年,开始扩建一条长700米,宽28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渐迁建到这段路、街道也进一步拓宽至32米。人行道两侧建立绿带隔离栏与机动车道隔开、道侧栽有数百棵黄桷树、装有高悬臂路灯,一到晚上,华灯初放,亮如白昼。 节日期间,树上挂满满天星彩灯、 树间安有高脚地灯。 白天绿树成荫,夜晚灯火辉煌, 树间五彩缤纷, 火树银花, 成为市区最漂亮的街道之一。涪江路北侧有文化巷、医学街与花市街相接,南侧有科苑街、开源巷通向西门市场及西门坝街。

此路以街中心为界、 以南为西城街道, 以北为中城街道。两旁有不少知名单位及建筑物, 西城辖区有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南充市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国家外汇管理局南充市中心支局、华西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南充涪江路证券营业部等。中城辖区有电业局的电力大厦、川北医学院等。

49.科苑街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西部。北起涪江路,南至西门坝街。长300米,宽8米,建于 1976年,沥青路面,原名涪江一街。86 年铺为混凝土路面。两侧植有整齐的行道树。1996年清理整顿街名,因驻有科技单位取科技兴市之意,更名为科苑街。沿街均为钢混高层楼房,建有高科技开发中心、建设银行大楼和全市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西门市场,为市区较繁华的商业街。驻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物价局、市行政干部学校。市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市科技开发中心、建行南充市分行、建行信托投资公司、工商行南充市分行、房地产信贷部等单位。

50.富民街 在南充市顺庆城区西部。西起科苑街,东接新生街小区。始建于 1981 年,1991年建成街,原名涪江巷。1996 年清理整顿街名,因靠近西门市场,取富国强民之意,更名为富民街。长200米,宽8米。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侧有水泥方砖铺成的2—3米人行道。沿街多为钢混和砖混结构楼房,是西门市场的销售地区和进出通道。驻有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市就业培训中心、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市职工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嘉丽房产综合开发公司等单位。


图片


来源:南充记忆   作者:兰加兴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