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今日头条
企业新闻
营商环境
企业党建
宏观经济
企业经济
涉企政策
政商关系
论坛峰会
中企综合
园区建设
企业风采
企业管理
数字经济
涉企法规
企业之家
企业文化
职教培训
法治环境
公益栏目
非遗文化
影视专栏
甘肃要闻
卫生健康
旅游专栏
人物访谈
情感专栏
全站
文章详情
平舆车舆故事传说小辑(一)/张留坡
综合
2025-02-27
来源:中国众识网-书画
平舆车舆故事传说小辑(一)/
张留坡
盘古与奚仲
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像个鸡蛋。蛋里有个人儿,就是盘古老仙。他拿一把板斧,把蛋劈成两半。浑浊下沉成地,轻清上升为天。天地尚有粘连,盘古挥斧不断。老天日高丈三,大地日厚丈三,盘古日长丈三,如此万八千年。盘古筋疲力尽,死在天地之间。气息变成风雨,声音化作雷电;身躯变成山岳,肌肉化作田园。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化作月亮;须发变成星星,血液化作汪洋;筋脉变成道路,汗毛化作草木。他的一根肋骨,化作女娲娘娘。还有一把板斧,留给后世工匠。
女娲无人陪伴,整日寂寞难言。她扯下一根枯藤,伸进一个泥潭,搅浑里面泥水,甩在大地上面。地上出现小人儿,又跳又叫撒欢。这些蹦跳小人儿,就是人类祖先。
其中一女叫媛,生得貌美如仙。这天晚来睡觉,躺在洪汝河畔。梦见金星飘落,进入身体里面。醒来发现怀孕,到时如期生产。生下一个男娃,样子异常难看。只见头大如斗,再加手臂如猿。人们看不顺眼,夺走扔到溪边。牛羊过来啃草,哺乳让他饱餐。人们见他不死,再次扔到林间。老树遮挡风雨,野兔身边送暖。母鹿前来喂奶,男孩笑声不断。人们闻声而来,都说此子不凡。只得再抱回来,抚养还交给媛。因他两次活命,取名就叫奚仲。
奚仲长大成人,聪明智慧超群。特别喜欢木工,制作精美绝伦。使用一把板斧,如同绣花之针。玉帝要修天宫,王母四处找人。碰到太上老君,问谁独具匠心?老君推荐奚仲,修成宫阁连云。玉帝十分高兴,封他“工匠之神”。至于后来下凡,已是转世之身。帮助大禹治水,平舆造车利民。再次位列仙班,与世万古长存。大家修祠建庙,香火供奉上神。舆人都这样说,管你信与不信!
(盘古与奚仲的传说,流传在平舆、汝南及周边地区,1992年1月,张留坡讲述,张贤锋记录)
奚仲造车
相传4000多年前的平舆,还是古挚国。
挚国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时期的帝挚开始的。帝喾分封他的大儿子挚为挚侯,挚国便成为历史上较早的诸侯国。挚随他的母亲常仪(仪古音娥)生活在挚都平舆。帝喾死后,挚继位为帝挚,九年后让位给他的四弟唐尧。
奚仲出生在一个科技世家。他的父亲番禺,是一位大发明家、造船的祖师爷。番禺之前,这世上还没有舟船。番禺在河里洗澡时,发现了从上游漂下来的大树干,从中得到启示:如果在树干上挖个凹槽,人不就可以坐在上面漂行了?这就是独木舟,世上最早的船只雏形。
奚仲为挚侯时,时间已到了大夏朝初年。奚仲因为协助大禹王治水有功,大禹王便将古挚国的领地分封于他。奚仲到了挚地以后,看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很适合居住和劳作,便选择在一条小溪边定居下来。这条小溪,就是今日穿平舆城而过的小清河。
奚仲年轻时,曾帮助父亲伐木造舟,学会了一身过硬的木工本领。他带领族人,在小清河畔砍伐树木,建造房屋,开垦土地,种植庄稼,生活环境很快得到了改善。族人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但也有不方便的时候,最大的困难是搬运东西。所有得到的物质,都要族人肩扛背驮。长距离搬运,就会体力不支。要把一些很笨重的大物件从远处运回来,除了运用滚木撬棒一步步挪移之外,别无他法。
看着族人经常一身汗水辛苦搬运的劳动场景,奚仲心有不忍。他想,能不能制作出一种新的物件,来代替劳力搬运,以减轻人们的工作量呢?经过反复细致地观察,他突然想到,既然可以把东西放在滚木上移动,比搬运起来省力,那么,如果制作出一个物件,在它下面装上类似滚木的东西,会不会更省力方便呢?带着这样的想法,他开始了自己的试验。
先选择一棵粗大的树木,把它截为几截,使之成为一个个圆木轮子。在圆木轮子的中间掏上一个孔,再用一根横木,把两个轮子穿在一起。让人推动横木,两个轮子便开始转动,十分方便。为了能在两个轮子的中间放置东西,他就让人在两个轮子的正中部位,装上一根大长木,使它和木轮中间的横木成十字交叉状。把它们固定好后,他让儿子吉光扶着长木的一头,自己把一些物件放上十字架的中间,再让吉光试着推了推,果然不费多少力气,就能推出老远。
试验取得初步的成功,奚仲高兴极了。为了能在上面多装一些东西,他又在十字交叉处的上方部位做了大量的工作:先是在上边平铺了一些木板,这样十字架上的地方就大多了,自然可以多装一些东西。儿子吉光还向奚仲提出建议,在木板的边缘处,加上几根竖木或木板,形成围栏,这样可以使装在上面的东西,不会因车子晃动而掉落下来。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靠两个轮子转动而前进的运载工具诞生了。奚仲给它取名叫舆。两轮舆的诞生,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
但两轮舆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平衡能力差。上面装得物件大小不一,轻重不同,随时都会发生倾斜和滑落,一不小心还会砸伤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奚仲在经过反复思考比对之后,再次对舆做出一次重大的改革,即对轮子的所在位置进行调整。他让儿子吉光,先做成长方形的车厢,原来放在车中间的两个轮子,现在不放中间了,改动一下,分前后两处,安放到车舆的下面。这样四个轮子着地,不但彻底解决了平衡问题,而且大大增加了载重量。四轮舆就这样诞生了。四轮舆因为平衡能力好、坚固耐用,不再发生砸伤人的事故,深受世人喜爱,被美誉为“太平车”。
奚仲因为造车有功,上报大夏王廷后,大禹王“龙心大悦”,立刻封他为车正官,负责车舆的制造、运用和推广。挚地平舆也因此成为中国车辆的发源地,名传古今。
到了春秋时期,造车的工艺流程更趋完美。车舆的载重量可达两千斤,晴天可以日行三十里。由于挚地舆人所造之车轻便灵活、坚固耐用,因而声名远播,列国不论近远,皆携带重金前来购买,供不应求。平舆城东八里,和平大道南有个车庄,传说就是当时的车舆会展场所。客商们来了,先到车庄车展中心参观,相中哪个样式,需要多少车辆,签下合约,留下定金,然后再依样打造,到期发货,包你满意。
平舆人为了铭记奚仲造车的历史功绩,就在挚都内修建了舆侯祠,供奉奚仲为车神。
(奚仲造车的传说,流传在平舆、汝南及周边地区,1992年1月,张留坡讲述,张贤锋记录)
奚仲帮助大禹治水
传说奚仲是黄帝的后代,和当时的治水英雄鲧的儿子大禹一起,生活在古阳城(今河南平舆阳城镇一带),后来大禹治水成功,就定都在阳城。人们传说,大禹能够治水成功,奚仲功不可没。
黄帝把天下划为九州。舜为王时,连年大雨,九州之地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灾,淹死很多人。舜王命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舜王一怒,就杀了鲧。然后派鲧的儿子大禹承袭父职,继续治理洪水。当时九州受灾,河南当然也不例外。黄河决口,几乎淹没了整个中原大地。眼看阳城就要被大水淹没,奚仲听说后急了,就去见舜王,献计治理洪水,以解阳城之危。走了十几日,在半路上遇见了舜王。奚仲进前拜见,说明了来意。舜王非常高兴,立即取出一块符印交给奚仲,让他去追赶大禹,协助大禹一块治水。
奚仲按舜王所指路线,赶了十几日路,终于撵上了在前方准备治理洪水的大禹,递过符印,说明了情况。大禹接过符印一看,便知舜王是让奚仲做他的副手。
大禹看了看奚仲,虽然内心十分感动,却不想因此害了他,因为他对治水成功与否,也没有什么把握,于是他就对奚仲说:“我父亲因治水无功而被斩首,我现在接替父职治水,不成功的话,恐怕也难保项上人头。你来陪我,是想再多丢一颗脑袋吗?”
奚仲说:“禹兄莫怕,我不是陪你掉脑袋的,而是来帮你立功的。”
大禹说:“你既然决心已定,我也不好多说什么。那你给我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治理洪水吗?”
奚仲说:“据我观察,你父亲治水,主要是用围堵之法。可天下洪水滔天,又怎么能堵得了呢?”
大禹说:“不围堵的话,水淹的地方不是更多了吗?”
奚仲说:“我觉得光靠堵肯定不行。你看这天下大势,总的是西高东低。据说最东面就是大海,可以存水。水往低处流,我们可以通过疏导之法,把洪水排到东海里去。”
大禹说:“嗯,我也觉得你的这个法子不错。可是我不行啊!王制曰,三年不改父之道。我如果改用你这疏导之法,就是大不孝啊。”
奚仲说:“该围堵的围堵,该疏导的疏导。咱们可以观察当地的地势,因地制宜。堵之不得,因势利导。这跟孝与不孝无关。”
大禹说:“既然与不孝无关,那我就听你的。今后的治水方针,咱们就来它个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吧。”
为治理天下的滔滔洪水,奚仲协助大禹,整整治理了十三年。至今流传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但又有谁知道,奚仲随大禹远走九州各地,也从没有回家一次。等到奚仲回家的时候,儿子吉光已经不认得他这个爹了。
大禹治水成功后,因功受奖,舜王还把王位让给了他。大禹做王后,也没有忘记奚仲,把他分封到挚地。后来奚仲在挚地造车,大禹王亲自前往视察,并封奚仲为舆侯,兼任夏“车正”,总领天下造车与交通事宜。平舆旧有的舆侯祠,就是纪念奚仲的。
(奚仲帮助大禹治水的传说,流传在平舆、汝南及周边地区,1992年1月,张留坡讲述,张贤锋记录)
书画诗词
分享
下一篇:
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
这是第一篇
发表评论
登录评论
匿名评论
提交
提交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