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不高的诗人也就是个小混混

王德清
2025-03-02
来源:中国众识网

情商不高的诗人也就是个小混混

作者:王德清

   人工智能的文本生成技术撕开了文学创作的神秘面纱,也暴露出当代诗坛的深层危机:当机器可以批量生产押韵的句子时,那些缺乏情商的诗人正在沦为诗歌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他们用算法拼凑辞藻,用数据库堆砌意象,最终生产出的不过是披着诗意的文字赝品。在这个诗歌祛魅的时代,像写屎尿诗的贾浅浅之类的人成千上万、多如牛毛,一段淡入凉水的文字分行划段后那不叫诗,现在花几秒钟用AI生成的诗歌,抄袭者们一字不漏地据为己有,仿佛一夜之间冒出成千上万个脑瘫诗人余秀华来,这说明什么?

QQ截图20250302182533.png

一、诗歌是情感的炼金术

   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放,杜甫茅屋秋风锁破歌的悲悯,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始终在证明:真正的诗歌诞生于灵魂的震颤。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幽怨,都是诗人将生命体验淬炼成文字晶体的过程。王维在终南山中参禅悟道,苏轼在赤壁江头洞见永恒,这些永恒的意象背后,是诗人用情商的透镜对世界进行的二次创造。

   当现代诗人面对AI生成的"落霞与代码齐飞,电子共长天一色"时,技术制造的奇观终究是冰冷的数字烟花。英国诗人艾略特在《荒原》中构建的现代性焦虑,博尔赫斯用迷宫隐喻的时空困惑,这些需要深度情感体验才能完成的创作,始终是机器无法企及的领域。诗歌的本质不是语言的排列组合,而是灵魂在现实世界的倒影。

二、AI是面照妖镜

   在长安城的酒肆里,温庭筠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种苦吟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情感的提纯。而当代某些"诗人"点击鼠标就能获得十种月光意象的排列组合,这种技术便利反而暴露了情感的贫瘠。他们像装配零件般拼凑诗句,用算法生成的"乡愁"涂抹记忆的空白,最终让诗歌沦为修辞的假面舞会。

QQ截图20250302183011.png

   真正的创作者正在重构与AI的关系。北岛在《时间的玫瑰》中展现的生命痛感,余秀华通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传递的原始冲动,这些作品证明人类情感的不可替代性。日本诗人谷川俊太郎与AI合作创作时,始终保持着情感的主导权,让人工智能成为延伸感知的触角而非替代思考的主体。

三、技术伦理的十字路口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强调的"诗有别材,非关书也",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的注解。当技术可以轻易突破创作边界时,诗人的道德选择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用AI洗稿的"诗人",就像拿着盗墓工具闯入诗歌圣殿的暴徒,他们窃取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对诗神的亵渎。

在这个文字通货膨胀的时代,帕斯捷尔纳克"生活我的姐妹"式的真诚愈发珍贵。波兰诗人辛波斯卡用"偏爱不存在的对话"展现的哲学思考,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构建的精神宇宙,这些需要情感厚度的创作,始终是抵御技术异化的堡垒。诗歌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形式的创新,而在于为人类灵魂提供栖居之所。

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我们终于看清:诗歌从来不是语言的游戏,而是情感的圣殿。当技术迷雾散去,那些没有情商的"诗人"终将现出小混混的原形。而真正的高情商的诗人,会在与AI的对话中保持灵魂的独立性,用人性温度融化技术的坚冰,他们把AI当成一个实用的工具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时时检察和反省自己,在数字洪流中重建诗歌的方舟。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