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进编制"的骗局:这4所大学背后的真相,让70%的家长都后悔了

2025-04-18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躺平进编制"的骗局:这4所大学背后的真相,让70%的家长都后悔了

"麦叔,我家孩子成绩中游,就想找个毕业能直接进体制的学校。"

这已经是麦叔本月接到的第37个类似咨询了。看着家长们焦虑的眼神,麦叔只想说一句:你们真的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吗?

当35岁危机成为职场魔咒,当私企裁员潮此起彼伏,家长们纷纷把"编制"视为救命稻草。好像孩子只要进了某所学校,毕业就能"躺平"进入体制内,从此高枕无忧。

实话告诉你,这种想法不仅懒惰,而且危险。

不可否认,确实有几所大学的体制内就业率闪闪发光。上海海关学院就是其中之一。这所学校去年有个毕业生李诚(化名)从江西县城考到了浦东机场海关,一下子实现了阶级跃迁。

"我们班46人,38人考入海关系统,剩下的进了外贸企业。"据说该校连续五年保持87%以上体制内就业率。听上去很美是吧?

南京审计大学号称"审计黄埔",2024届毕业生中,62%进入各级审计机关,21%入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该校特有的"双导师制",让学生同时接受机关审计专家和企业财务总监的指导。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的保密专业,更是上演着现实版《暗算》。该校与国家安全部门深度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网络安全案例。2024年春招季,某直辖市公安局直接包车接走了整个密码学专业的毕业生。

衢州学院的定向师范生培养,创造了本科二批院校录取线超一本批次30分的奇迹。"毕业即入编"的承诺,在就业寒冬中显得格外诱人。

但麦叔想问:你看到饵料,怎么没看到鱼钩?

表面上看,这些学校似乎掌握了通向体制内的"秘密通道",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美好吗?

别被花里胡哨的就业率忽悠了。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拿衢州学院的定向师范生来说,谁注意过协议细则?学生需在指定乡镇服务至少6年。这6年能给你什么?一个偏远乡镇的基层教师岗位,低于市场水平的薪资,以及与城市同龄人日益拉大的发展差距。

当某985高校教授在课堂提问"理想职业",台下齐刷刷的"公务员"回应令人窒息。看看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300万,平均竞争比70:1,最热岗位报录比达3572:1。

家长们,你们真以为孩子考个海关学院、审计大学就能躺赢?

当全国人民都在疯抢"铁饭碗"时,麦叔不得不泼一盆冷水:这碗真的铁吗?

2018年进入某地税系统的刘阳(化名)私下告诉麦叔:"每天重复票据审核,专业能力不进反退。"连续三年绩效考核垫底,职级晋升遥遥无期,原本风光无限的"铁饭碗",正在悄悄锈蚀。

更严峻的现实是: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推进,大量基础岗位正在被智能系统取代。广东某市2024年政务服务智能终端替代了38%的窗口岗位,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真正的铁饭碗,从来不是某个固定岗位,而是持续进化的能力。

在杭州某科技公司,两位员工的对比发人深省:体制内跳槽来的赵明(化名)守着"朝九晚五",薪资停滞不前;而普通本科毕业的徐晨(化名)主动学习数据分析,三年内薪资翻了两番。

这印证着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3.75亿人需要转换职业赛道。你现在拼命钻的编制洞,可能是一个即将被时代淘汰的死胡同。

北京某重点中学的生涯规划课上,老师让学生们玩"人生棋局"游戏。选择"铁饭碗路线"的学生往往困在中年危机关卡,而敢于冒险的玩家反而积累更多技能卡。这揭示着残酷真相:在技术革命加速的今天,稳定与风险的天平正在重构。

上海某高校的跟踪调查显示,2015-2024届毕业生中,体制内就业者前五年薪资增速为12%,而市场化就业群体达到23%。但前者职业满意度高出18个百分点。

这种矛盾提醒我们:选择没有标准答案,关键要匹配个人特质。

"麦叔庆幸当年没盲从考编建议。"跨境电商创业者林楠(化名)的案例值得深思。这个本科二批院校毕业生,利用海关学院的报关知识,创立了跨境物流平台,如今年营收过亿。他的故事证明:专业与行业的化学反应,往往能创造超预期的价值。

当我们聚焦那些"成功上岸"的案例时,往往忽略了编制赛道的隐性成本。某三线城市公务员王诚(化名)算过一笔账:月薪6000元,但折算每天10小时的工作时长(包括加班),时薪反而低于当地家教兼职。

更值得警惕的是"编制依赖症"。心理学研究显示,长期从事低挑战性工作的人群,五年后认知灵活性下降15%。这解释了为何部分体制内人员转型困难——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思维被固化成了一块难以融化的冰块。

每次麦叔看到家长们为了编制如痴如醉,就忍不住提醒: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培养某个岗位的螺丝钉,而是培育具有韧性的终身学习者。

清华大学的"未来能力"评估体系中,危机应对、跨界整合、快速学习等能力权重已超过专业知识。这预示着:未来的竞争力,在于随时切换赛道的底气,而不是靠一张编制证书。

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麦叔给纠结于"编制学校"的家长和学生几点建议:

第一,看清楚你追求的是什么

不要盲目跟风。上海海关学院、南京审计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学院、衢州学院这类学校确实有体制内就业优势,但必须明白:同一所学校出来的学生,命运天差地别。

有人靠专业知识加持成为行业精英,有人却沦为体制内的边缘人。李毅(化名)从上海海关学院毕业后,非但没进海关系统,反而因为钻研跨境电商业务,成为了某知名外贸平台的技术顾问,年薪高达50万。

第二,追求复合型发展路径

即使选择了"编制直通车"学校,也要避免把所有筹码压在一条路上。南京审计大学的周晴(化名)告诉麦叔,她虽然有公务员身份,但同时利用专业知识在某财经媒体开设专栏,月收入甚至超过了本职工作。

第三,别把编制当成终点

体制内不是避风港,而是另一种赛道。2018年进入某地税系统的张宇(化名)感慨:"很多同事工作几年后就停止了学习,结果发现数字化改革后,很多人变得可替代。"

他选择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税务筹划,如今已成为单位不可或缺的专家,还经常被借调到上级部门参与政策制定。

最后,麦叔想送给各位家长一句话:与其为孩子寻找一条"躺平"的路,不如教会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站起来的能力。

还记得那个北京重点中学的"人生棋局"游戏吗?老师最后告诉学生们:游戏的赢家不是那些一开始选了"好学校"或"好岗位"的人,而是那些不断积累技能卡、敢于转换跑道的玩家。

时代变化太快,昨天的铁饭碗可能是明天的负资产。与其把赌注押在一所"躺平进编制"的学校上,不如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年,麦叔见过太多因为追求编制而丧失职业活力的年轻人,也见过不少从普通学校毕业却凭借专业能力和市场嗅觉实现高薪的例子。

毕竟,人生不是一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不是起点,而是你能否持续进化的能力。

抛弃"编制迷思",回归教育本质,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韧性,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麦高评笑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