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停重复,只为那一刻需要

2025-04-22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图片


我们不停重复,只为那一刻需要
文—罗品露 李小康

地处四川省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占整个四川省面积的三分之一。
沿着州府康定唯一的那条主路,经过老榆林村一直往上走,随着路边的房子越来越少,放眼望去,尽是山叠着山,再走不一会儿,就能看到甘孜州特警基地了。
听第一批甘孜特警老班长讲,他们执勤时,这条路还没有铺柏油,冬天车里要随时备着防滑链,到了夏天,洗车的速度永远赶不上车变脏的速度,唯一不变的就是这肆意的风,一直顺着这条沟往里“灌”,才不管有没有路。
从“小事”到“大事”
我入警报到的时间是2018年6月——多数地区风和日丽的月份,而在这里,高原的天气环境依旧严酷。初到特警基地,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率先跃入眼帘,环顾四周,目光所及,是低矮的房屋,脱落的墙皮,远处荒原雪山层层叠叠······“完蛋!”我大脑里只剩这两个字久久回荡,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公安部重点指导建设的第37支特警队的训练基地,也不愿相信这将是我未来工作、学习、生活的地方······
在成为特警之前,这个职业于我而言就是头戴贝雷帽、身着防弹衣,主打“帅”“酷”二字。在成为特警的这一天,我特意查了这个职业的释义:特种警察是以反恐、对抗火力强大的犯罪分子、解救人质等行动为主要任务的作战单位,是以CQB(室内近距离战斗)战术为核心战术的非军事部门的特勤武装力量,主要职责是维护地区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执行跨区调遣任务。
而这依然只是书面了解,灿烂的形象要经历严格的打磨。我们每天早起、吃饭、训练、睡觉、早起······单调的重复,如同无法摆脱的循环。立正、稍息、敬礼,这三个动作我不知重复过多少遍。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我开始习惯下来,还体会到了偶尔收获的温暖、感动——比如,集训班长会在生日那天突然送上一份惊喜,那种感动猝不及防,可以让一个铮铮铁汉瞬间泪流,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友围成一圈,把一个巨大的蛋糕“瓜分”得干干净净,再加上卤肉、可乐、水果,口音参差不影响话题天南海北······
直到结束集训很久后我才明白,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意义便已脱离了这件事本身,自然就做成了大事——也许这就是集训的意义,它让我意识到为什么要讲政治、守纪律、懂规矩,让我明白忠诚、干净、担当的含义。那种苦、累交织着的单纯、快乐,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这种环境锻造了我们甘孜特警的“雪狼”本领。
真正的热爱,不是得到我所想要的
高原“雪狼”是我们的臂章标志,队员们的年龄在25岁左右,以“90后”为主。自建队以来,支队全体民警常年坚守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康巴高原,“战风雪、斗严寒”,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支实施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封闭式训练模式的特警队,守护高原雪域的安宁。
还记得2018年10月11日,甘孜州甘孜县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这也是我入警以来的第一场雪。我正在参与封闭式集训,突然一声急促的哨声传来,我们中队的两个班都登车出发了。我坐在靠窗的位置,越走天越黑,这是集训4个月以来我第一次出营区大门,看着车窗外单调的路面,心里却特别知足,感觉风都是自由的,车载外放的网红音乐听起来都格外顺耳。直至深夜,我们到达白玉县,才得知当天上午7点10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堵塞金沙江导致断流并形成堰塞湖,情况十分严峻。
在地图上,从白玉县城到堰塞湖的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左右,但在崇山峻岭之中,想要抵达极其艰难。突击队继续连夜冒险前进,当晚,我们在树林找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升起火堆,度过了第一夜。第二天抵达现场,看见巨大的山体破碎垮塌,滚落的土石已将奔涌的金沙江生生截断,我内心升起对自然的无限敬畏,来不及多感受,便投身救援。最终我们顺利完成抢险救援任务,这也是我入警以来的第一次勤务。
2022年9月5日,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甘孜特警成为第一支成建制抵达重灾区的专业救援力量。战友们一起奋力刨挖废墟,徒步疾行深入震中,徒手攀绳索过河,用树干做担架转移受伤群众,一边救援,一边向上级报告灾情······我的24名战友,为帮助群众撤离,被困震中海螺沟景区3号营地60余小时,困了就睡在地上,饿了就捡树枝烤土豆充饥;我的战友秦晓强,徒手刨掘救出了3名被困群众后,却得知爸爸和妹妹在地震中罹难,他安顿好母亲,擦干眼泪,又继续回到救援现场······
《人民日报》发表的《习近平主席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启示录》中提到:犹记四川泸定地震后,救援队伍紧握绳索攀爬过江、抬着老乡踏过树枝“桥梁”,呈现新时代的“飞夺泸定桥”······其中描述的正是我们甘孜特警队员在参与救援中被拍下的画面,这令全支队无比振奋。
图片
甘孜州两会期间,甘孜特警在风雪中执勤
这样艰险的任务,就是我们的“家常便饭”。虽然我从未参与过2008年至2017年支队的抢险救援,处置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各种警卫安保、抓捕等任务,但是每次走进荣誉室看到一块块奖牌和一面面锦旗,都能感受到荣誉背后凝聚的太多辛苦、拼搏和感动。从过去到现在,战友们睡过山洞、喝过雪水,足迹从全州延伸到全省大部分区域。加入宣传岗位后,我采访了上百位战友,拍摄了上万个镜头,撰写了上千余篇稿件,用镜头和笔记录、书写奋战在一线执勤特战队员尽职履责的故事。而每一次随队出征,每一次参与记录,都会让我对“特警”身份有新的认知——它依然特别酷,但这份“酷”背后有了深重的支撑。
我看到战友们赤裸上身在雪地里抗寒训练,背着背囊完成十公里山地越野,扛着铁锹、绳索在急难险重第一线不顾一切······曾经在集训队时的疑问便得到了答案——我们不停重复,只是因为那一刻需要。  
每个人都从事着不同职业,有时做的事也许并不是喜欢的,也不会总是顺利,却依然循环往复。或许真正的热爱不是得到了我所想要,而是守在自己身处的位置上,尽己所能。对我而言,在那一刻我感受得到自己对“特警”身份、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并为所处的队伍默默自豪——这不愧为公安部重点指导建设的第37支特警队,不愧对高原“雪狼”的称号!
敲碎生活的“坚冰”
再说说这里刮不停的风和下不完的雪。
在甘孜州生活、工作过的人都会在介绍这里时说上一句:我们这除了在冬季,就是大约在冬季。特警基地就在雪山脚下,寒冷是这个地方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每年冬天,最让我们头疼的事情,非停水莫属——不管采取什么措施,水管都会被冻住。比如上次年底的停水,持续了7天6夜,刚好赶上我在C岗值周,忙得简直脚不点地。
在酷寒面前,虽然人力有限,但这几天与冰斗争的场面,实在狠狠震撼了我。水管冻住了需要人工取冰,而支队里铁锹和铲子有限,大家便自制了各种砸冰工具——单人的、双人的、多人的······只待他们把工具来回换上两轮,再结实巨大的坚冰也纷纷碎裂。终于对讲机里传来喜讯:水以“180马力的速度”往基地去了!
我激动地按下对讲机差点脱口而出:我们“脱贫”了!但最终忍住了······我为又一个小小难关被大家齐心攻克而激动,也深深感叹在这支帅气与实力并存的队伍中,原来藏匿着许多“武林高手”······
每个人的青春记忆可以有很多段,六年特警时光确实格外美好而特别,或许一开始会有失落,但不重要。当我在基地错落的营房间行走,听身边风声猎猎、训练场枪声回荡、远方雪山静默,我就知道,这些曾经的“难以接受”都已成为支撑我们奋进的力量。
无论曾经的战友转岗后去往何地,说起特警生活,总会从心底涌上一股热浪,这份感受无法替代,禁得起一遍遍回味,也会成为每个人漫漫人生旅途中难以抹除的温暖烙印。而这段淬火成钢的经历,也会帮我们站上新的起点,朝着新的目标蓄力再出发。
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图片



监制:陈章乐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彭姝疑 陈倩扬 (实习)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