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我们的主要目的地是位于西宁郊外的塔尔寺。
我去过西藏两次,且都是比较长的时间。尤其第二次,还是全程有小流氓做地陪,比较深度的那种旅行。因此,对藏传佛教的一些皮毛已经有所了解。之前在微博上也看过零碎的关于他们的一些仪式、习俗的介绍。
和东部的大多数寺院庙宇不同。塔尔寺不是一个建筑紧凑的独立单位,反而更像一个群落。
在离大门还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大巴车就不能继续前进了,要停在那里的停车场。那个地方已经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市镇。因为长年来这里游玩的游客和朝拜的信徒太多了,应运而生出很多的旅店、饭店,以及相关的各种商业、服务业。
从那里,我们搭乘小一点的商务车,去塔尔寺的山门。
在大门外,导游领着一个长相清秀的20来岁女孩子过来,说是我们的讲解员,常常负责给各种来参观的领导和大人物讲解。
我们随着讲解员逐一参观。
其实,山门里,真正的殿宇和修行场所面积和规模并不算很大。但除此之外,塔尔寺整个建筑群还包括很多历代长老的私人住所、弟子的宿舍等等。它们和几座主要的殿宇穿插分布在寺内一条依山而上的主路两侧。只不过,主要殿宇大部分作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对普通游客开放,其余的建筑谢绝进入。各类建筑的旁边小巷里,停着各种款式的私家车,让人觉得有种神奇的融合——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
这一站的讲解员姑娘业务知识非常扎实。让我们这些对藏传佛教了解不多的人,多多少少增加了这方面的知识。从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传奇生平,他和母亲的传说,金顶大殿的来由,格鲁派、黄教…… 以及塔尔寺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
有一说一,塔尔寺艺术三绝非常值得亲临现场去看。因为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手艺都渐渐会失传,艺术品会损毁。没有什么永垂不朽。
从青海回来后,我还有意无意地刷了不少介绍宗喀巴大师和他的教派的物料。(友情提示:去塔尔寺参观跟着讲解员走还是很有必要。否则只能看点皮毛。)
五月中旬,东部地区已经有点热,但塔尔寺山门之内,正是春天最好的时候。各种花次第开着,穿深红色僧袍的僧侣步履从容地结伴而行,从各地过来朝拜的信徒旁若无人磕着长头…… 大家都活在自己的小世界当中,互相习惯,互不打扰。
这段行程,也是我整个青海之行中,最喜欢的一段。
行程的第五天,我们上午先去了一家藏医馆。
跟之前去昆仑玉市场的道理差不多,这一站也有一些销售的成分。但还是愿者上钩。
担任讲解的姑娘先跟我们介绍了一下藏医的历史,曾经如何的先进,如何的博大精深。
又告诉我们,虫草其实根本没有宣传的那么神乎其神,不吃也罢;藏红花是采自花蕊,因此产量很小,所以很贵;其他几种名贵的高原植物,我都忘了。
藏医馆有很多藏医大夫坐诊,给我们免费把脉看诊。就是说一下你大概哪里比较薄弱,容易出问题。
说我腰不太好(其实还行),脾虚痰湿。
脾虚应该是真的,我十多年当中发作过若干次的消化问题,反正中医都归结为脾虚。
至于痰湿,那应该是临时的情况。——我到最后两天整个人已经干得不行,睡觉中途总是醒来,抠鼻子。否则鼻孔就被干掉的鼻屎和渗出的血丝堵死,呼吸不畅。是的,西北实在太干了。北京跟那里比,小巫见大巫。痰也是后半程生出来的,常常卡在喉咙。回北京立刻好了。
下午的行程是去位于贵德的国家地质公园。
贵德是一个县,从西宁过去大约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因为事先不喜欢查攻略、做功课,因此,我对这个景点知之甚少。主打一个随遇而安。
百度百科上对这个公园的描述不超过100字:主要地质遗迹为砂岩峰丛地貌、黄河河谷景观、风蚀地貌。
我并没去过其他的以地质地貌为特色的景点,但这家公园依然没有让我感觉到特别大的触动。当然,人旅行并非都是为了惊艳、震撼、触动,眼见、耳闻,甚至嗅觉、味觉的记忆,都是旅行的意义。
首先一进景区大门,有公园的工作人员给我们做讲解。从整体的介绍,到脚步所至的博物馆、小景点,以及下一步坐摆渡车抵达的景点核心区……
可是,我猜大概是囿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吧。讲解员的导览词设计得无比空洞无物,甚至有点滑稽了。翻来覆去就是用各种乱七八糟的方式解读“贵德”二字,怎么是贵,怎么是德等等。既没什么历史,也没什么科学。我听得浑身难受,眼见背词背得滚瓜烂熟的导览姑娘也常常满脸尴尬。
景区的核心区就是棕黄色的大型地质景观。为了方便游客进入,管理部门开通了一条路,大家坐摆渡车可以抵达。抵达后,山坡上有几条小路可以让大家试着攀爬。但周围更多连绵不绝的山体,没有任何路,景区也不建议大家前往,怕迷失在里面。
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满眼全是黄土的这个景区核心区,居然有一潭水。水不深,周边也都是人工修葺的痕迹。但能在那样干燥的环境下,始终有水,不干涸,本身就是奇迹。也是景区画龙点睛的一点。
但整体来说,我们一行人对这个景点反响一般。团里很多人去过甘肃张掖、新疆西藏各地,我国大好河山,比这震撼、奇特的地方并不少。何况,没有文化加持,更加显得单薄。
来源:C家记忆
编审:王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