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三大寻根问祖圣地、客家占其二

非遗频道
2025-06-18
来源:中国众识网 -非遗频道

战争和动乱,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大规模迁徙的事件,被各个姓氏宗族记入族谱,并由此形成寻根问祖圣地。开始的时候,流传是八大寻根问祖圣地,后来变十大,随着近年来不少农村村庄乃至城市民众开始兴修族谱,以及海外华人回国寻根,形成当今中国十三大寻根问祖圣地: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江西鄱阳瓦屑垻,湖北麻城孝感,福建宁化石壁,河北小兴洲,山东兖州枣林庄,江苏苏州阊门,河南光州固始,河南滑县白...战争和动乱,使得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大规模迁徙的事件,被各个姓氏宗族记入族谱,并由此形成寻根问祖圣地。开始的时候,流传是八大寻根问祖圣地,后来变十大,随着近年来不少农村村庄乃至城市民众开始兴修族谱,以及海外华人回国寻根,形成当今中国十三大寻根问祖圣地:山西洪洞大槐树,广东南雄珠玑巷,江西鄱阳瓦屑垻,湖北麻城孝感,福建宁化石壁,河北小兴洲,山东兖州枣林庄,江苏苏州阊门,河南光州固始,河南滑县白马城、江苏南京白马街柳树巷(湾)、福建上杭瓦子街、福建莆田珠玑巷。如果算上 “山东小云南应该是十四个,但是山东小云南,时至今日专家学者仍然无法考证到具体的可以让众多宗亲会认可的地址。

 

一,福建宁化石壁村

微信图片_20250618151430.png

客家祖居地,宁化石壁村

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绕,中间是开阔的平原盆地,物产富饶,环境幽雅,堪称世外桃源,是历代南迁士民避乱求生、繁衍栖息的理想之地。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从晋代的永嘉之乱到宋代的靖康之难,两千多年来,他们的先民从中原一带辗转向南迁徙,最终汇集到宁化县西部的石壁村一带,在十里平川、百里林涛、万顷荒原中,垦荒拓殖,生息繁衍,并由此诞生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

也许,是宁化的水都往外流吧。客家人又不断从石壁村出发,分迁闽南、闽西、粤东、台湾,及湘、桂、川、黔,以及世界各地。如今的石壁村,已成为全世界五大洲两百多姓一亿多客家人公认的祖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客裔子孙来此寻根问祖。

石壁村建有客家公祠

二,福建上杭瓦子街珠玑巷

微信图片_20250618151454.png

上杭是客家民系成长的摇篮,在客家民系播迁发展中,是继客家民系宁化石壁之后的另一个祖居地。从福建龙岩上杭出发,向两广、两湖、江西、四川、台湾等地的后裔有千万之众。从族谱中可以看到,大量没提到石壁始祖的家谱,却有记载瓦子街迁出的翔实记录。

瓦子街(珠玑巷),位于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属汀州府),大多数族谱记载为上杭瓦子街、瓦子巷、瓦子坪、瓦子堡、瓦子乡,也有不少的族谱记载为上杭珠玑巷、上杭珠玑街瓦子巷,还有的族谱记载为上杭来苏里、上杭姑苏里等,甚至有的族谱还记载成上杭猪尿巷瓦子街、上杭猪鸡巷等。上杭县政府委托上杭客家联谊会的研究和考证,最后确认,瓦子街(珠玑巷)就在如今上杭县北大街体育馆附近。

瓦子街形成的时间应该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和上杭客家向外移民族谱记载的时间相一致。最为著名的就是朱德元帅的的祖先历史,四川仪陇县档案馆藏《朱德家谱》作了这样的记载:仪陇县朱氏,于明代由上杭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迁往广东韶关乳源县开基,清乾隆四十五年,朱德元帅的上祖从乳源迁往广安州龙台寺李家岩,不久再迁仪陇县马鞍场。朱德元帅是仪陇朱氏的第八代。

罗香林《客家源流考·南宋客家各氏迁移表》列出迁往广东的18个姓氏中,有16个姓氏来自上杭。按照上杭县上杭客家联谊会的统计,截止2010年时,有王、冯、卢、丘、汤、刘、朱、沈、李、杨、吴、何、张、陈、郑、林、周、罗、钟、郭、梁、黄、龚、温、彭、傅、蓝等到27个姓氏,主要的迁居地有粤北、粤西、桂东南、四川、台湾等。而在近几年来,一浪高过一浪的修谱和寻根问祖热潮中,有更多姓氏出现,不少人在网上直接发帖说族谱记载,先祖来自福建上杭,比如萧、华、涂、吕、谢、赖、宋、唐、胡、万、江、徐等。

编辑:黄长庚

来源:新视窗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