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7岁的老年男性,左眼视力在短短四天内下降至0.02,检查后发现患上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伴出血,并且积血量大、质地浓厚,无法自行吸收,常规治疗方案效果也不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陆方主任医师、蒋小爽副主任医师团队,在显微手术机器人辅助下,采用41G超精微针头为患者注射阿替普酶(t-PA)。目前,患者左眼视网膜下积血已完全吸收,视野的黑影已经消失,左眼视力有所改善。
患者老张(化名),是一位77岁的老年男性,左眼视力在短短四天内严重下降,已经几乎看不清楚眼前五米的物体,正常生活能力受到严重影响。5月15日,在多个医院求医无果后,老张来到华西医院眼科陆方主任医师处就诊。
华西医院眼科团队对老张的左眼进行了视力检查,发现他的左眼视力仅有0.02,并且视野有大片黑影遮挡,也就是要走到视力表跟前,斜着眼睛才能看到最上第一行。陆方主任医师结合眼压、裂隙灯及眼底等系列检查,诊断老张左眼患上了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伴出血,并且存在白内障的情况。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的眼部疾病,大约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例的10%-20%,年龄、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过量饮酒、不良饮食习惯都是该病的危险因素。
患上这种疾病后,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中心有暗点、色彩感知改变、对比敏感度下降以及视物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检查发现,患者老张左眼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较多,存在大量浓厚的积血,这种程度的积血不仅难以自行吸收,并且从以往其他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采用常规的单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单纯抗VEGF治疗),也很难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积血长期存在可能导致患者左眼视力进一步受损,甚至无法恢复。
陆方主任医师团队评估后认为,该患者适合通过显微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在视网膜下注射溶栓药物阿替普酶(t-PA)进行治疗。虽然该注射技术目前正处在临床试验阶段,但前期相关临床试验显示,其具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治疗技术采用41G超精微针头注射溶栓药物,相较直接采用人工注射,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更加精准把握注射深度,减少视网膜损伤,提升手术稳定性,还可以优化控制注射速度和流量,增强手术安全性,注射治疗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
陆方主任医师团队与患者就该注射技术的情况进行了充分沟通,患者表示愿意接受显微手术机器人辅助下的视网膜下注射手术。为确保手术安全,专家团队精心规划治疗每个环节,严格把控手术流程。
5月21日,手术按照计划进行,在眼科陆方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蒋小爽副主任医师及团队,首先为患者实施了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随后借助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以高精度定位将溶栓药物阿替普酶(t-PA)精准注入患者的视网膜下。
手术顺利结束,患者左眼没有出现新发视网膜出血、可视化反流等并发症。术后检查显示,患者左眼底视网膜恢复良好,视网膜下陈旧积血已经逐渐溶解吸收,左眼视力逐渐改善,术后第一天即恢复出院。6月20日,随访发现患者左眼视网膜下积血已完全吸收,视野的黑影已经消失,左眼视力0.08,站在4-5米远,能看清楚视力表第一行内容,视力有所改善。
华西医院眼科陆方主任医师介绍,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眼科手术领域正迎来革命性变化,新型生物材料的不断突破与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兴起,既彰显了眼科医学的巨大潜力,也为眼科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康复希望。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编审:王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