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都做好了防晒?华西专家赌你偏偏漏了这个地方!

2025-07-02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是的,我们说的是眼睛。

大热天的出门,很多人晓得防晒伞打起,防晒衣穿起,防晒口罩戴起,甚至全副武装的都很常见,但就是很多人,从不戴太阳镜!


你说戴墨镜吗?哎呀,上下班路上戴个墨镜有点……装神哦!”

“成都是在盆地得嘛,紫外线也不是好凶,哪里至于嘛?!”

“我打了伞、戴了帽子也相当于遮一哈三!”

“不是专家说的嘛,眼睛还是要阳光来刺激一哈,视力才好的嘛!”

适度的户外阳光对眼睛、视力的确是有好处的,但要是紫外线过于强烈,长期不注意眼睛“防晒”的话,就会导致眼睛受伤,甚至引发白内障、黄斑变性、角膜炎等。

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黄熙医生就来一次性讲清楚阳光对眼睛的益处和危害,以及如何选对合适的太阳镜。

现在娃儿些近视的多,医生随时都在叮嘱要尽量保持户外活动,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户外光线对近视防控有利。

首先,户外环境中的高强度光照,能够降低近视发生率。自然光线跟人造光源的光强相差是非常大,在自然光线下,阴天的光强能够达到几万勒克斯(照度的单位),夏日的晴天光强可以达到十几万勒克斯,而室内的照明一般只有几百勒克斯。

其次,眼部的生长发育以及代谢跟光照调节有很大关系。赤橙黄绿青蓝紫是生活中的自然光线,其中对眼睛影响最大的是蓝光、紫光以及部分紫外线,可以刺激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的多巴胺通道,使多巴胺分泌增加,阻挡近视的发生和发展。而在室内,比如荧光素灯泡所发的光并不连续,跟太阳光比还少了紫外线和红外线部分

大家都晓得多晒太阳能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达到补钙的效果,其实眼睛也一样。钙是眼睛巩膜的主要成分,巩膜起着维持眼压和眼球形状的作用,同时钙对保持眼睛的正常运动和聚焦也很重要,多接触阳光能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D的合成。

常常接触阳光虽然对眼睛有益处,但是物极必反,当光线强度过大,眼睛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比如夏季长时间地处于阳光暴露下,比如本身就是紫外线强的地区(并不仅限于夏季),比如海边/湖边或者城市外墙玻璃反射光过强的地方,容易出现眩光、黑影等不适,甚至导致一些眼部疾病风险增高:

虽说只要活得够久,每个人都跑不脱白内障的魔爪,但总的来说一般都是年纪大了才有的,比如说60岁以上的人就有一半可能会有白内障。不过,紫外线也是白内障发病的高危因素,尤其是紫外线较强地区的人,白内障发病年龄可能更早,病程也会发展更快。

如果把晶状体比作一个透明的鸡蛋清,紫外线就像持续加热的小火炉,让它从清澈的蛋清逐渐变成浑浊的熟蛋白。有调查发现,在部分高原等紫外线强烈地区,白内障发病率比平原地区高60%,且发病年龄平均提前5–10年。

也称为光性角膜炎,当紫外线过于强烈的时候,不仅皮肤会被晒伤发红发烫,我们眼睛的角膜、结膜也会发生炎症反应。紫外线能够破坏细胞DNA和蛋白质结构,当角膜上皮细胞吸收过量紫外线后,会发生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脱落。

不过,这种损伤初期没有啥子特别的反应,差不多6-8小时后,会出现畏光流泪、疼痛。

紫外线角膜炎常见于电焊工人、滑雪者、高原工作者;在海边长时间户外活动时,强光下的海水表面、沙滩也可能让角膜受损;此外,紫外线消毒灯、美甲灯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导致角膜炎。

黄斑位于视网膜后极部,直径约1-3毫米,是视细胞聚集的中心。它决定了人的中心视力,只要有微小改变就会影响视力。年龄的增大是黄斑变性的主要致病因素,但除此之外,长期紫外线暴露是黄斑变性的重要风险因素。

眼睛过多的接受了紫外线时,紫外线中的UVA会穿透晶状体后到达视网膜,引发慢性炎症,加速黄斑区感光细胞死亡。同时,光线进入眼球后会在黄斑区聚焦,使黄斑成为紫外线损伤的“重灾区”。

翼状胬(nǔ)肉,可能有朋友第一次听这个病,但有这个问题的人其实不少,中国15-84岁总体患病率约为9.9%,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20.1%。翼状胬肉就是长的像昆虫翅膀的肉状物体,一般生长在眼球表面,由球结膜向角膜延伸。

图片

(图据:up to date)


翼状胬肉的病因还没有特别明确,但是目前研究来看,跟紫外线有一定关系。长期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会破坏结膜组织内的正常细胞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进而形成翼状胬肉。同时,紫外线照射可能引发眼部的免疫反应异常,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产生攻击,诱发翼状胬肉。

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经常暴露在阳光和风沙环境中的人群,是翼状胬肉的高发群体。

虽然打伞、戴帽子等物理防晒,可以为眼睛“防晒”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地面、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就没作用了,所以要想尽量减少紫外线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最有效的方式还是戴太阳镜。

但是,大家在太阳镜使用和选择上还有很多误区,其中最大的误区就是——以为太阳镜镜片的颜色越深,防护紫外线的能力就应该越强。

深色镜片只是减少了可见光的透过量,但如果没有特殊的紫外线吸收剂或镀膜,深色镜片并不能有效阻挡紫外线,反而颜色过深的墨镜,可能会让瞳孔扩大,导致进入眼睛的紫外线量更多了。

所以,防护紫外线的能力强不强,首先可以看墨镜是否标注有“UV400”或“100% UV”的标识,有这两种标识才表示镜片有防紫外线的涂层。

其次,关于镜片的紫外线阻隔能力,还要看一个很重要的数值叫“可见光透射比”(又称CAT值),是衡量太阳镜镜片过滤可见光能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决定了镜片的明暗程度和适用场景。

根据国际标准,太阳镜按透射比分为以下类别,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图片

例如,CAT3类的镜片透射比为8%-18%,意味着仅有8%-18%的可见光能到达眼睛,其余被镜片吸收或反射。所以,大家根据日常需求来选,普通出行、旅游的话,选2-3类就可以了。


“这个分类感觉有点专业喃,我们咋个看得懂哦!”

答:其实非常简单,朋友们。

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局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 GB 39552.1—2020,其中《太阳镜和太阳镜片 第一部分:通用要求》就提到,要求太阳镜在销售时都要对防晒护眼效果作出标注要求。

意思就是,大家在选购太阳镜的时候,正规产品的外包装上都应该有“镜片分类号”或“CAT值”的标注,比如——

图片

“现在都喜欢网购得嘛,我看好多太阳镜产品详情页也没标注啊?!”

答:这个也简单,大家网购时可以问问客服,直接简单粗暴地问镜片分类号是几类,比如,皮西西就问了好几个品牌的网店客服,多数都会明确答复。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偏光镜片是不是也能防紫外线喃?”

答:不行,因为偏光功能和防紫外线能力是完全不同的防护机制。偏光镜主要是通过偏振原理来消除特定方向的反射光(如水面、路面等的眩光),而防紫外线则是通过特殊涂层或材料来阻挡紫外线(主要是UVA和UVB)进入眼睛。

不过现在很多太阳镜既有偏光功能,也带有防紫外线的功能,大家在购买时可以注意选择。


儿童能不能戴太阳镜,很多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毕竟他们的视力发育的确也更多地需要阳光参与,但同时儿童晶状体透明度高,更容易在紫外线的“攻击”损伤角膜、晶状体及视网膜黄斑区,所以也要注意防晒。

目前看来,我们是建议——

6个月以内的奶娃儿在紫外线强烈的天气外出时,可以通过戴帽子、打伞来防晒。

6个月-3岁的孩子,如果是在沙滩、海边、雪地等地长时间玩耍,是可以佩戴太阳镜防护的,但建议佩戴时间不要过长。日常的外出活动则不需要。

3岁以上的孩子,在太阳大、紫外线强烈的天气长时间户外运动、旅游,在室外泳池游泳时,记得要戴太阳镜。

如果是近视的儿童,可以推荐戴帽子或打遮阳伞,避免阳光直射眼睛;近视的青少年也可以在专业的验配机构去配可变色的镜片,这种镜片会根据紫外线程度改变颜色深浅,更好地调节进入眼睛的紫外线。

如果是成年人的话,外出时可以考虑使用带度数的太阳镜,但进入室内需要及时更换为普通的近视眼镜。当然,可变色的近视眼镜也可以选择。

1.选择UV系数高于400的产品,才能有效防住紫外线。

2.看检查镜片是否有 “CE” 等质量认证标志,这是质量过关的保证。

3.看镜片的分类号,根据需求选择,日常出行3类就合适。

4.试戴。观察视物是否清晰、有无变形。如果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那就赶紧退了。

5.不同场景适合不同类型的墨镜。驾驶时,选择偏光墨镜,能有效减少路面、水面反射的眩光;运动时(如跑步、骑行等),选择轻便、贴合面部的运动型墨镜,防止脱落。

6.因为防紫外线涂层会衰减,建议使用频率较高的太阳镜可以定期(如2-3年)更换。

嗯,

防晒衣都买好了,

防晒伞、口罩、护肤品都备好了,

按照华西专家建议太阳镜也下单了,

现在就差老板/领导给我放假了……     

来源:四川华西医院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