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为何被“唱衰”,谁的问题?

2025-07-10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五大维度具体拆解深层原因:

盲目复制下的资源浪费

国资平台的运营困局

门票经济的崩塌

割韭菜思维的反噬

供给过剩与需求分层的撕裂


同质化泡沫破裂:

盲目复制下的资源浪费


1、古城古镇的批量死亡

全国超2800座已开发或在建古城古镇中,70%处于亏损状态,盈利者不足10%。典型案例就是最近被大众熟知的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耗资24.43亿元,试运营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日均客流不足20人,唯一盈利项目竟是停车场。


其失败根源在于 3个月立项开工”的决策冲动,导致建筑风格、商铺业态(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小吃)与丽江、乌镇等高度雷同,土家族文化内核被彻底架空。


2、网红标签的无效内卷

“想你的风”标语泛滥到63城复制“小圣托里尼”、62城打造“小京都”,营销与产品的高度同质化消解了地域独特性。


游客对青砖飞檐、红灯笼街景的审美疲劳,使此类项目平均生命周期不足18个月。


例如某景区耗资8000万打造的“飞天凤凰”机械装置,首月吸引30万人后,终因维护成本过高沦为废铁。


政绩工程与市场规律的冲突:

国资平台的运营困局


1、非市场化目标绑架企业

地方文旅平台常被赋予招商引资、城市形象塑造等政治任务,盈利并非首要目标


例如洛阳孟津文旅集团耗资9000万修路建地标,最终负债9036万元破产,其投资更侧重“政绩可见度”而非经济效益。张家界大庸古城仓促上马,实为填补城市中心“形象空白”,却因拆迁历史街区摧毁了原生文化脉络。


2、外行主导与低效投资

国资平台管理层多由非专业人士(如原国土局官员)担任,重投资轻运营、重硬件轻内容


某省文旅集团旗下12个景区中,7家由无旅游业经验者管理,导致皇城相府等顶级资源年收入不及民营宋城演艺的零头。青海旅投更荒诞注资2371万给无产权营地,收购资不抵债公司倒贴3000万,最终资不抵债破产。


商业模式与消费升级的脱节:

门票经济的崩塌


1、“旺丁不旺财”的流量陷阱

曲江文旅旗下大唐不夜城年客流量破亿,但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仅23.53万元(日均1307元)。


根源在于免费开放模式下,二次消费转化不足——游客逛完即走,餐饮、文创等配套营收难以覆盖高昂的运维与IP研发成本。传统景区如峨眉山A,门票收入需被管委会、“新农村建设资金”层层抽成,自身造血能力被削弱。


2、体验经济时代的滞后响应

当下游客追求“新五感”:轻松感、高级感、真实感、幸福感、平替感,但多数景区仍依赖“门票+索道+演出”三板斧。

当迪士尼凭沉浸式童话世界年赚25亿美元、九华旅游借“寺庙禅修”情绪价值利润增长31.83%时,传统景区却陷入降价10元争夺客源的零和博弈。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不针对任何单位和个人

服务缺失与信任危机

割韭菜思维的反噬


1、嘴上一套,宣传一套,实际敷衍

2025年二季度开封市290起旅游投诉中,96.9%指向景区,清明上河园独占197起。问题集中于:演出容量不足、排队混乱、退票机制僵化、工作人员态度恶劣。假日经济依赖症更放大服务短板——春节、五一爆满后,多数景区迅速陷入淡季,基础设施闲置。


2、宰客经济透支行业信用

张家界98元一碗的普通牛肉面、洛阳经济型酒店节假日涨价至5000/晚、鼓浪屿出租车与商家合谋宰客(168元套票替代35元船票)等事件,不断消解游客信任。当年轻人转向“县城游”(订单增速34%高于一线城市)和“小众秘境”时,传统景区的高价低质模式遭遇彻底抛弃。结构性矛盾深化:

供给过剩与需求分层的撕裂


1、中间商吞噬行业利润

“铲子效应” 凸显:携程、美团等平台凭借流量垄断一季度净利润超43亿元,利润率达31.16%;而A级景区2019-2023年间数量增3000家,平均收入反降40%,旅行社月利润仅5538元。旅游生态链利润分配极度失衡,资源方沦为平台打工人。


2、债务雷区与融资寒冬

三年疫情使文旅企业负债高企,张家界资产负债率87.55%、曲江文旅78.09%,远超行业均值(21.14%)。2025年专项债新规将仿古城、主题公园列入“五大禁止类项目”,融资渠道收紧,青海旅投等企业“借新还旧”游戏终结。


唱衰的本质是旧模式的葬礼


文旅被唱衰,非因行业无价值,而是钢筋水泥堆砌的“假古董”、政绩思维主导的“快闪工程”、忽视情绪价值的“流水线观光”已彻底失效


那些拒绝深度运营、文化挖掘与体验重构的玩家,终将被扫入历史尘埃。

行业的未来,不在流量幻觉中,而在真实世界的诗意重逢里。

观点/城市品牌智库研究员 徐德林

编辑/张凯泽   刘小琳

排版/张凯泽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