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大地上,我怀着期待与敬畏的心情,来到了崆峒山的山脚下。抬头仰望,连绵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崆峒山,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山脉,宛如一位隐居的智者,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多次登上崆峒山,不为祈求什么,只为春天欣赏满山的桃花白;夏天满山的绿;秋天满山的红;冬天满山的寂静!以安抚我那浮躁的心,陶冶我的灵魂!
夏天,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时不时传来的鸟鸣声,清脆悦耳,为这静谧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中台,经过的一座座古老的道观寺庙,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红墙黛瓦,飞檐斗拱,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走进寺院,香烟袅袅,一位白发苍苍的道长正在蒲团上闭目打坐,他的面容安详,仿佛与这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我轻轻地走过去,只怕打扰了他那颗虔诚的心,顿时我的心如同一股清泉般明亮,使我对道教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处陡峭的山坡,这里便是著名的“上天梯”。上天梯的台阶陡峭而狭窄,仿佛是通往天庭的阶梯。我小心翼翼地攀登着,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然而,当我终于登上天梯的顶端,俯瞰着周围的壮丽景色时,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成就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崆峒山的顶峰,有一座古老的庙宇——皇城,皇城的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站在香山塔楼上,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茂密的森林、蜿蜒的河流尽收眼底,仿佛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此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心中的杂念也渐渐消散。 在游走于崆峒山中,我不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更感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我想,这便是崆峒山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让心灵宁静的家园,让我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忘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听导游说: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
周秦时期,黄帝登临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的事广为流传。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西至于崆峒。《太史公自叙》说:黄帝至崆峒,登鸡头山。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后来,广成子终于炼成仙丹,道术也修炼成功,他该回天宫了,两位玄鹤童子也将随他回天宫。
雷声峰形似鏊背与蜂腰,庙观殿堂层层高。狭路相逢挤身过,悬壁立身胆惊抛。谈经说法非莫属,求道索真岂空跑。平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但是大自然却在这里造化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崆峒山,而雷声峰的险奇又堪称崆峒一绝,这是自然造化给平凉人的恩赐。这条山脊全长200米,最高处不过5米,整个山体均为丹色石质,其东西两侧下临绝涧,南面的绝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石级,可通向棋盘岭。古人这样形容雷声峰:"鱼脊,鳌背,鹤膝,蜂腰",这个说法是很形象生动的。由于雷声峰由北而南,山势逐渐变低,因此,峰顶的道宫建筑依顺山势,错落有致,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雷声峰岩壁陡峭,下临深渊,在雷雨时节雷声在空谷依栏而望,崆峒激荡,犹如山崩地裂,惊人心魄,故取名"雷声峰"。游至雷声峰顶,诸峰历历在目,山峰碧绿,平湖如镜,俯视脚下,悬崖千丈,令人头晕目眩,如果依山而下,或拾石级,或穿石洞,确有"一步一个移景"的感受。清朝平凉人韩荣佑诗云:"一峰突兀众峰巅,复道行空势若连。铁索牢攀幽磴转,板桥危度断崖悬。探奇只在青萝外,览胜惟依碧岫边。谷底云腾雷送雨,倚栏红日艳中天"。
朝阳洞,林峦托日出,佛窟披金颜。 面壁审时势,修行知天年, 探奇游迹至,踞幽情怡然。 空洞腹中趣,地心不胜寒。有人认为崆峒山得名,与山上的石洞有很大关系,即取"空空洞洞"之意,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朝阳洞即是其中一个较有名气的石洞。朝阳洞位于狮子岭东侧绝壁上,面临一条沟谷,谷内长满茂密的森林,隔谷与西台相望。此洞不甚大,洞口宽为8米,高为5米,深为5米,这里没有出入的路径,游人很少到此,因此,显得十分幽雅寂静。《崆峒山志》说:"朝阳洞,在山之阳,道家修炼处,人迹罕至"。这里曾经是道人修炼的地方,后来又成为信士们礼佛的场所。明朝人李应奇《朝阳洞》一诗写道:"直上香山绝顶时,万山罗列一峰奇。横斜石径穿云入,高下林峦绕洞欹。空谷白驹留迹处,高岗丹凤听音斯。登临不尽幽人意,欲傍云岸结草庐。"据说早晨初升太阳的光芒,首先射入洞内,故名朝阳洞。当朝阳初升,光芒四射,在朝阳洞观看美丽的朝阳和脚下秀美的林峦,那是一种别样的感受。
蜡烛峰,雨落石倒插,颗颗剔透玉。拔地驶飞马,驱羊似云积。 一步一景移,回首身又迷。忘情深入处,不知语何及。
崆峒山的景观内容十分丰富,每一处景观都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贾平凹先生说:"回首路又不复再见,一层群木涌波,满世界的杂色。一步一景,步步深入,每每百步之处,其景则异变,令人不知身在何处。"何止贾平凹,到过崆峒山的游人大多有这种感受。蜡烛峰就是一处风景独特的地方,这座山峰又叫倒插石,位于香山东侧,与香山连为一体,山峰上大大小小许多石块犹如倒插在崖缝中,所以取名倒插石。去垂珠峰只有一条山路,从隍城一侧绕过后,进入绝顶和香山之间的大崾岘,当你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便可以看见垂珠峰的雄姿。从垂珠峰山势上看,其顶端开阔而下方窄小,赤丹色的崖高约百米,那堆起的块块石头犹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玉石珠子,令人涎羡不已。清朝人武全文《登崆峒》诗云:"名山凡事翠微横,蹑履攀龙趁晚晴。拔地峰谷回日驭在,摩天岭断撼云行。"用这几句诗来形容垂珠峰也是比较贴切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道德经》,如同一座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宝库,引领着无数人探寻宇宙与人生的真谛。而当我踏上崆峒山这片土地,仿佛踏入了《道德经》所描绘的神秘世界,开启了一场充满惊喜与感悟的人生之旅。
此次崆峒山之行,是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它让我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寻找和开发内心的宁静与潜能。我相信,这次游玩所带来的感悟与收获,将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未来的人生道路,让我在人生的旅途陌路上,更加从容地克服生活中的艰难险阻,放射出内心的光亮,像晚霞一样精彩而美丽!
出品:心湖涟漪文学平台
编辑:梦 圆
文:梦 圆
编审:王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