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什么颜色?

2025-07-12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如果万物有色彩

那么你的老家是什么颜色?



甘肃,这里有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绵延1000公里的河西走廊,这里有见证过汉唐强盛国力、雄壮苍凉的玉门关、阳关等边塞遗址,这里有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圣殿"的敦煌莫高窟,这里有黄沙飞扬的茫茫大漠和水草丰美的绿洲……

如果甘肃有颜色,那么它应该是什么色彩?是敦煌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彩,还是玉门关外大漠戈壁的黄?是秦腔花旦眉眼之间的一抹鲜艳朱红,还是七彩丹霞满山岩石的震撼赭红?……

苍茫大地,自有色谱。今夏,让我们带着六种视觉的颜色寻访甘肃,去感受这片文明悠久、文化灿烂、历史厚重、风光壮美的西北世界。



撰文|临水照花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多元的民族文化与艺术不断在河西走廊碰撞、交流、融合,最终才孕育了绵延1000公里的“文化长廊”与“石窟艺术走廊”。


河西走廊像一条闪耀着金色光芒的通天大道,在中国辽阔疆域的西北腹地,沟通着来自东西方不同的文明,见证历史波澜壮阔的风云变迁,赋予甘肃壮阔、雄浑、多彩的文明底色。


这里的滚滚黄沙和漫天风雪,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民族的融合、文明的演进,在甘肃苍凉壮阔的大地上,写下一部全世界人民都不能轻视的煌煌巨著。


图片

敦煌鸣沙山


甘肃是丝路文化璀璨夺目的集大成之地。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等华夏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皆来自甘肃;世界规模最大石窟群,莫高窟、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榆林窟等石窟瑰宝分布在河西走廊沿线;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历史古迹,以及张掖七彩丹霞、敦煌鸣沙山-月牙泉、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成为甘肃文化与自然的响亮名片。


“八千年历史看甘肃”。古老的文明、多元的文化、高超的艺术在这片苍凉辽阔的土地上传承有序、生生不息。


图片

敦煌汉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阳关等汉代长城的重要关隘遗迹,是遗存在甘肃大地上金光耀眼的历史宝藏。


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壮举,古丝绸之路繁荣的商旅往来与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大漠边疆军事要塞上曾经燃起的狼烟烽火和呼啸奔腾的金戈铁马......在这些坍塌、风化的遗址古迹断层处,我们还能清晰窥见曾发生在甘肃这片土地上的铿锵历史与流金岁月。


图片

敦煌阳关遗址-烽燧


站在苍凉、壮阔的大漠戈壁,阳光下残破衰败的关隘遗址依然闪着耀眼的金色光泽。当历史的金戈铁马随塞外风沙消散,当古代戍边将士们的热血枯骨早已化为茫茫黄沙, 在大小方盘城、汉长城城墙的残存遗迹上,我们看到了华夏民族千百年来始终护卫边疆和土地的坚强。


图片

敦煌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位于敦煌南郊5至7公里处,鸣沙山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月牙泉四周被黄沙包围、因状如月牙而得名。这种“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沙漠奇观,在敦煌共存了2000余年,直至今天,传奇仍在继续。


图片

敦煌月牙泉


“一弯如月弦初上,半壁澄波镜比明。风卷飞沙终不到,渊含业水正相生。”金黄象征着希望,是一方碧水历经千年未被黄沙覆盖的倔强,是涓滴细流百转千回永不放弃在黄沙中流淌的坚韧力量。


当西北的烈风吹响漫天黄沙的呜鸣,当远道而来的游客伴着驼铃声于沙漠中悠哉徐行,当金色的夕阳与金黄的沙漠共同映照出最壮美的塞外晚景,谁还能分得清哪个是沙漠的黄,哪个是夕阳的黄,哪个又是甘肃文化底色厚重的金黄。


大漠与长城的孤烟早已失散,长河与落日依然还在圆满。历史的天空,没有了刀光剑影,塞外的风沙却成为旅人眼里的风景和最美的心情。



图片



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无名工匠曾蘸着矿石颜料勾勒的泥塑和壁画已渐渐剥落或褪色。丝绸之路上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莫高窟,昔日画笔描摹过的斑驳痕迹慢慢浮现,把绵延1000公里“石窟艺术长廊”千年的沧桑与辉煌的历史、文化、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


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尽头的甘肃省敦煌市,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图片

敦煌莫高窟158窟


莫高窟开凿于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后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 11个时代,开凿时间跨越千年,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


图片

敦煌莫高窟57窟


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492窟,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区。莫高窟的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其余则是多达二百五十余个空窟。现编号的492个洞窟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


莫高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麦积山石窟坐落于甘肃天水市区东南约30公里的群山之中,一座座窟龛分布在距地面20米至80米之间的崖壁之上,远眺层层相叠,“形如农家积麦之状”,因此而得名。2014年,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图片

天水麦积山石窟


在中国所有的石窟寺里,麦积山石窟保有的泥质塑像年代顺序最久远、最完整,绘塑技艺十分高超。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其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不断营建,现存洞窟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壁画近千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图片
图片

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地处中国石窟走廊的“十字路口”,在1000多年的营建历史中,融合吸纳、包容并蓄、不断创新,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印迹随处可见。从早期较为生硬的“你之造像,我之建筑”的“混搭”,逐步转化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融合。



图片



纵然丝绸之路上有千年未曾停歇的风沙,但却无法遮盖张掖壮美的七彩丹霞。


在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神奇的大自然用人类未知的大号画笔,神之一涂,就在长约40千米的山地上涂满夕阳燃烧般的赭红色——张掖七彩丹霞地貌。


图片

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风光


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发育最典型的丹霞地貌,“色若渥丹,灿若明霞”,是中国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高度复合区,色彩缤纷、观赏性强、面积大,集雄、险、奇、幽、美于一身。


由于气候干湿的频繁变化,祁连山北麓的盆地中沉积了大量杂色的岩石,抬升后经自然风化侵蚀,形成了典型的七彩丹霞地貌。破浪般此起彼伏的连绵红色山体,如燃烧通红的火球显现于苍茫大地,似一条条彩带凝固于山脊。


图片

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风光


当张掖七彩丹霞的赭红还在眼前做着慢帧回放,目光移至甘肃最东部的天水,这座诞生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孕育伏羲八卦文化以及周秦在这里肇始的古老城市,又将为世人呈现另一番极致、诱人的红色——甘谷辣椒与天水麻辣烫。


是否还记得许多人驱车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只为奔赴天水排队吃的麻辣烫?那红艳如火、麻辣咸香、味道直击灵魂的天水麻辣烫,正是用天水甘谷县所产的甘谷羊角辣椒和麦积区所产的秦安花椒制作而成。


图片

天水市麻辣烫


天水甘谷辣椒被视为天水麻辣烫的灵魂。甘谷是中国的“辣椒之乡”,种植历史有400年之久,所产羊角辣椒以椒身长、色泽油亮、肉厚油多、辣味香浓、褶皱均匀而闻名。甘谷辣椒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目前以线椒为主的60多个品种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天水市甘谷羊角辣椒


很多时候,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深刻记忆往往都是来自美食。那一碗红油鲜亮、麻辣咸香的天水麻辣烫,那一条条热辣火红、味道绝佳的甘谷羊角辣椒,正是甘肃大地上又一张亮丽的美食名片,它们向来自全国各地热爱麻辣美食的饕客们,展示着天水滋味的独特口感和天水人的火辣热情,让所有人来过的人都忘不了甘肃的一抹麻辣红。



图片



千里黄土、百里黄沙,苍茫辽阔又略显荒凉的甘肃大地,依然也有大自然神奇之手赐予的一片片充满盎然生机的碧绿。


碧绿,是上天对甘肃的额外恩赐。碧绿,是高山湖泊在黄土地上的星星点缀,是沙漠里孕育坚韧生命的片片绿洲,是深藏河谷平地的丰茂草原,是翡翠色的湖泊和沼泽湿地上随风摇晃的丛丛芦苇……


图片

张掖市高空俯瞰所见景色


祁连山的高山雪水、黑河、渗出的地下水,共同润泽成绿意浓浓的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让沙漠戈壁遍布的甘肃在此孕育出连片翡翠般的草甸、沼泽与湖泊的湿地生态系统。水鸟飞翔,林草生长, 在河西走廊干旱的腹地写下令人心颤的绿色诗行。


图片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


视线转向甘南草原,起伏的草甸在高原澄澈的阳光下,铺展出辽阔无垠的绿色绒毯。牧民帐房炊烟袅袅,黑色的牦牛群如墨点洒落其间。这一抹抹顽强而丰润的绿,是自然对严酷环境最温柔的反抗与馈赠,是疲惫旅人眼中最珍贵的希望之光。


图片

甘南藏族自治州草原风光


绿色在甘肃稀有而珍贵,庆幸大自然没有忘记将神话世界般的绿色馈赠给这片多黄土、沙漠与戈壁的土地。


图片

兰州市图吐鲁沟风景区


吐鲁沟位于兰州市西北160公里处的永登县连城林内,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是一以奇山秀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旅游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的交错地带,公园衔接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有“小九寨”之称。


图片

陇南市官鹅沟景区


官鹅沟景区总面积达1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5.1%,内有碧波荡漾、蓝如绿宝石的20多个海子(湖泊),有雄奇幽深、仰不见天的峡谷绝壁,有大小20多个珠玉飞溅的悬泉瀑布,有多处堪称记录地壳运动史的地质奇观,有绿荫遮天、野风茫茫的大片原始森林,还有山花烂漫如水彩油画般的高山草甸。



图片



一方水土,一方饮食。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催生了甘肃独特且多元的饮食文化。


言及美食,甘肃绝对是一块多滋多味的地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饮食文化交融共存,丰富了西北美食的厚重滋味。其中,面食和牛羊肉是甘肃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


面食种类繁多,其风味厚重独特,既有西北粗犷的风格,又有厚重的中原味道。尤其是兰州牛肉面,它不仅是甘肃人永远无法忘记的故乡味道,也是全国人吃过之后还会心心念念的中国味道。


图片

兰州牛肉面


牛肉面有十足的讲究,概括起来即“面细汤鲜肉香足,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牛肉面以优质高筋面粉和优质牦牛肉或黄牛肉为主要原料,以清汤(牛肉清汤)、白萝卜、辣椒红油、绿蒜苗和黄面条著称。


兰州牛肉面的制作工艺堪称一门精湛的艺术, 面条的制作分选料、和面、饧面、溜条和拉面五步。根据食客的需求,面条还可分为粗、二细、三细、细、毛细5种不同粗细和大宽、宽、韭叶3种不同宽度。


图片

兰州牛肉面


待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浇上经5至7小时精心熬煮的甘南牦牛或黄牛肉清汤,再佐以牛肉丁、白萝卜片、辣椒红油和绿蒜苗,浓香四溢、红白绿分明颜色好看的一碗正宗牛肉面便可端上桌。袅袅升腾的热气中夹杂着牛肉的醇香,吃一口不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一场视觉盛宴,一个真正喜欢面食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拒绝。



图片


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今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


图片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秦腔《龙凤呈祥》


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


秦腔唱、念全都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典雅语言。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


图片

影视演员宋茜秦腔扮相


秦腔脸谱绘制风格古典独特,体系完整,与京剧脸谱、川剧脸谱并称中国三大脸谱系统,且对国粹京剧脸谱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其制作技艺包含舞台应用与工艺彩绘两大体系,采用“三型七彩”特征表现人物性格,通过净面、打底、定位等传统工序形成“粗细相间、构图精巧”的艺术风格。


图片

天水西秦大花脸蒋盛茂老师秦腔表演


秦腔,其苍劲悲怆的唱腔与黄土高原的沧桑感相融。朱红色是秦腔演员戏服与脸谱的重要色彩组成,也是秦腔高亢激昂的唱腔里澎湃着的滚滚热血,恰如黄土地上透出的历史悲凉。


秦腔的"吼唱"如烈风刮过黄土沟壑,朱红隐喻着生命的热血与苦难,沉淀了千年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西北人的顽强不屈。



甘肃,古老而厚重,多元文化与艺术深度交融,共同书写了丝绸之路上永恒的锦绣华章。从千年的风沙中走来,拍一拍身上的黄土,崭新的甘肃在新的时代又重新出发。山川辽阔,光色万彩,甘肃让世人看见了六种耀眼的颜色:


“金黄”闪耀世界,丝路文化坚定民族自信;“佛彩”映照文艺的璀璨夺目,让世界永远无法忘记中国敦煌;“赭红”凸显视觉和味觉的震撼,让丹霞风景和红油麻辣成为旅人无尽的留恋;“绿翠”点缀黄沙苍茫, 为粗犷的西北大地写下细腻婉约的灵动诗行;“素白”深藏着游子味蕾的饮食基因,化作浓浓的故乡眷恋;“朱红”于黄沙与黄土间深情吼唱,唱出西北大地落幕的千年传奇与亘古不朽的历史悲壮。


甘肃的色彩,是大地肌理的本真流露,是时光长河的深沉积淀,更是生命在这片古老土地上顽强绽放的璀璨芳华。它无需言语,只将这“金黄”、“佛彩”、“赭红”、“绿翠”、“素白”、“朱红”,调和成最独特的西北风韵,静待每一位寻访甘肃大地的人来驻足凝视,解读这部恢弘的“色彩史诗”。


甘肃的色彩,是时间与黄土最深沉的密语。它并非静止的色块堆叠,而是流动的生命画卷。这也是古老土地用伤痕与荣光淬炼出的独特光芒。



来源:吾观风舞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