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庆全媒体 记者 万家利 实习记者 官卓媛
历经百余道工序的打磨,家传斫琴技艺被赋予丝丝琴弦;指尖轻拨间,悠扬琴音似山泉淌过心间……2022年,顺庆区双桥镇知韵古琴斫琴技艺被列入南充市顺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川北地区罕见的传统斫琴技艺活态传承样本,赵氏家族用三代人的坚守,让千年古琴文化在乡野间生生不息,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独特的韵律。
一张古琴 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
7月14日,在双桥镇知韵古琴制作工坊,第三代传人赵欧正专注地挑选新出的琴坯。工坊内,靠墙的架子上有序摆放着处于不同制作阶段的琴坯:有的刚完成选材,露出原始木色;有的已裹上层层鹿角霜与大漆,正经历漫长的“上漆”工序。
据赵欧介绍,一张合格的古琴需历经86道工序,从选料时“桐木阳面取音清,梓木阴面取音浊”的讲究,到挖槽腹时“声槽深则音沉,浅则音浮”的分寸,再到上漆时“鹿角霜与大漆按季调配”的秘诀,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敷衍。“光上漆就需反复刷几十层,每层都要等大漆自然阴干,夏天要防蛀,冬天要防冻,两年工期里,大半时间都在等。”赵欧指着墙角的琴坯说,这份“慢工出细活”的坚守,从祖父传至父亲,再到他手中,已延续三代。
“祖父那辈做琴,是为了谋生;父亲守着这门手艺,是怕断了根;到我这里,想让它长出新枝。”为让老手艺走出深巷,融入现代生活,赵欧将自家小院改造成了“古琴工坊”。既保留传统漆房、木工台,又增设了体验区——孩子可亲手打磨琴坯,触摸木材纹理,感受“以木为骨、以漆为肤”的匠心。
线上渠道的开拓更让古琴“走”得更远。如今,通过线上定制古琴的客户遍布全国,最远来自新疆、海南。工坊工人李华坦言:“每周要赶制两三把琴,订单还在涨,越来越多人愿意为这份传统手艺买单。”
古琴文化进校园 播种传承育新苗
“右手拨弦要轻,像抚摸流水;左手按徽要准,找对‘琴的呼吸点’……”双桥镇小学的古琴教室里,赵欧正握着学生的手调整指法。2024年底,他带着古琴走进校园,利用课后延时服务开设特色课程,20余名学生成了首批“小小传承人”。
“孩子们对古琴特别好奇,一开始连琴弦都不敢碰,现在能完整弹《静夜思》了。”双桥镇小学相关负责人说,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更让传统文化有了“活教材”。学生王梓涵举着自制的简易琴谱:“弹古琴像在和古人对话,特别有意思。”
对赵欧而言,重返母校授课有着特殊意义。“我就是从双桥小学走出去的,现在能用自己的手艺给学弟学妹们上课,看着他们眼里的好奇,就像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火苗。”他特意准备了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乐理编成儿歌,用故事讲解琴谱里的典故,甚至带着孩子们用橡皮泥捏“迷你琴坯”,在玩闹中感知斫琴的奥秘。
“古琴不只是乐器,更是一串文化密码。”赵欧说,知韵古琴斫琴技艺入选非遗名录后,他更坚定了“从娃娃抓起”的传承理念,“未来不仅要把课一直开下去,还想联合南充其他非遗项目搞‘跨界课堂’,让孩子们知道,古琴和蜀绣、竹编一样,都是咱们四川的文化宝贝。”
来源:今日顺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