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数”说伊旗社会实践团深入伊旗矿区探寻绿色发展之路
中国众识网(图文:刘诗扬)摄影报道,“矿山变青山、沉陷区变景区,这个项目可是企业投了1300万元扛起的‘生态盾牌’,这绿叶子比黑煤块更长久!”村党支部书记秦岭指着56亩生态修复区感慨道。
昨日: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说伊旗”实践团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在煤矿生产一线开展“小而精”的互动式宣讲,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理论融入能源转型实践现场,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真谛。
蒙泰满来梁煤矿水务管理员李旭介绍智能化监控系统
满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沉陷区崛起生态屏障
实践团前往满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考察了解到,其运营项目积极响应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号召,实现了由“矿山变青山、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和实践示范。在这里,层层叠叠的樟子松林与怒放的苜蓿花海交织,天鹅、荷兰兔、羊驼,应有尽有。“我完全想不到,脚下这块集农牧养殖、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草地,曾经是采煤沉陷区。”实践团大四学生刘欣磊感叹道。
满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修复治理沉陷区后的环境
满赖村股份合作经济社负责人李振军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从2019年起,该项目陆续在沉陷区分片逐步推进修复治理,使得昔日的露天矿坑蜕变为绵延10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刻践行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生态修复理念。
实践团带队辅导员柳冠宇向同学们科普,该地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治理方式,而是针对煤矿沉陷区复杂多样的受损类型,精准识别、分区治理、创新利用。将生态修复与产业植入紧密结合,以修复成果支撑产业发展,以产业收益反哺生态维护,形成了良性的“生态-经济-社会”循环。该项目不仅实现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生态伤疤转化为发展沃土,更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高质量路径。
乌兰集团满来梁煤矿:复垦地里长出“绿色银行”
“过去我们只向地下要煤,如今我们也向绿土要‘金’!习总书记说的绿色发展,咱这儿就是样板!”下午3点,实践团在乌兰集团满来梁煤矿看到,昔日露天矿坑已蜕变为生机盎然的生态示范区。队员们从矿工和村民的生动实践中体悟到“两山”理论的真谛。
实践团成员在乌兰满来梁煤矿体验高陡边坡加固措施
近年来,煤矿依据矿区地质特征精准施策,对6400余亩复垦土地实施“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因地制宜修复理念。矿区道路两侧新植樟子松、侧柏等3.3万株,3000亩紫花苜蓿随风摇曳,80万平方米沙柳网格锁住排土场沙土,使得“煤”海变林海。通过引入大型喷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设施,矿区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自2020年启动沙棘“金果”产业,复垦区已建成1800亩优质沙棘果基地。集团更是在复垦区首种240亩高产菌草,收割200余吨,创收12万元。这一被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认证的创新项目,填补了鄂尔多斯乃至全国矿山植被建设的技术空白。
蒙泰集团满来梁煤矿:矿井水酿出“生态甘露”
来自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员的学员们在走进蒙泰满来梁煤矿的深度水处理车间,实地探访企业践行“生态优先”的硬核举措。
“这座 2022 年 6 月投运的现代化水处理枢纽,每日可让1800立方米矿井水完成蜕变。”设备管理员张月指尖划过控制面板上跳动的数据流。这个数字背后,承载着煤矿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使命——将矿井水提纯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直接转化为矿区安全可靠的生活水源。
实践团成员参观矿井水的深度处理流程
实践团成员温雅然提出疑问:“如何实现矿井水的提纯处理?”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个问题,水务管理员李旭带领队员们参观了包含自清洗过滤器、超滤装置、超滤水箱等8大核心环节的深度处理流程。该系统能够使矿井水从“工业用水”跃升为“民生保障水”,让水质达到直饮水平,满足安全饮用、洗漱等日常需求。从源头优化矿区水资源配置,实现了生态效益、民生保障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重突破。
这些从“输血”到“造血”的生动实践,正是伊金霍洛旗践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注脚。当重庆大学“数”说伊旗社会实践团成员们穿行于复垦区的沙棘林、驻足于矿井水净化设备旁、聆听着老矿工的绿色宣言时,“绿水青山”正通过科技赋能转化为“金山银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诠释着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而青年一代,已成为这场绿色革命的见证者、传播者与未来接棒者。
编辑:李扬
审核:张力
总编辑:王万鹏
来源: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青声传党音,绿野践初心、探寻绿色发展之路 - 中国众识网企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