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姑娘”王黎娜 带动7000多农户实现亩产万元,产业链辐射7个镇

图文/杨光
2025-08-18
来源:中国众识网-农业频道

“扁豆姑娘”王黎娜 带动7000多农户实现亩产万元,产业链辐射7个镇

清晨五点,浦东泥城镇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之中,露珠在紫红色的青扁豆花间闪烁。农户们穿梭在藤蔓间,指尖翻飞,将一颗颗形似“猫耳”的青扁豆轻轻摘下。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王黎娜早已守候在田头,仔细检查着刚采摘的豆荚。“必须赶在露水散去前完成采摘,才能锁住这份鲜嫩。”她语气坚定。

wechat_2025-08-18_134524_908.png

这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扁豆姑娘”的85后女性,带领合作社创造了华东市场70%、上海市场90%的惊人占有率。她手中的青扁豆,炒制后会由紫转碧,是她童年最温暖的记忆。“小时候跟着父母凌晨收豆,天还没亮。”抚摸着饱满的豆荚,王黎娜回忆道。2010年,看到父亲王红刚为扁豆事业操劳得两鬓斑白,原本在银行工作的她毅然辞职回乡,接过父亲手中的“扁豆接力棒”。

“种了几年后,土壤氮肥过剩,病虫害也多了。”王黎娜没有止步于传统经验。她将上海交通大学农学硕士的专业知识与家庭种植经验结合,探索出“水旱轮作”的创新模式:大棚在设计之初就兼顾水稻种植,配备排灌系统,扁豆收获后种植水稻,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她还推动品种革新,在实验室中培育出“红刚三代”新品种,使产量提升7%,产期延长三个月。

在她的基地里,上演着现代农业的“魔法”:扁豆与草莓在大棚中轮作,演绎“红绿二重奏”;小番茄、水果黄瓜与扁豆套种,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全国。“15元一斤的番茄供不应求!”王黎娜笑着揭开智能温控系统的秘密。这种科学轮作不仅提升土壤肥力,更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

王黎娜还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合作社。她设立农产品结算中心,实现现金结算、周期灵活;在田头建立检测室,严把食品安全关;搭建农资配送仓库,让田间管理更加高效有序。这些举措极大提升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5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菌核病席卷露天种植区,大量青扁豆死亡,合作社面临严峻考验。“爸爸种了二十多年都没见过这种情况。”王黎娜回忆道。经过排查,团队发现大棚种植的扁豆幸免于难,关键在于“避雨”。由此,基地升级为自动喷淋系统与遮阳网结合的立体防护,并创新“一年双茬”模式——头茬收获后,七八月再种一茬,50天即可采收,不仅缩短周期,还提升了品质。

王黎娜的视野不止于田间。她攻读风景园林专业,将扁豆花的观赏价值挖掘出来,培育出兼具观赏与食用功能的扁豆盆景,试销市场反响热烈。同时,两条深加工生产线已投入试制,推出扁豆干、扁豆丝等脱水产品,“我们要让扁豆从菜篮子走进零食筐!”她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泥城镇因扁豆而焕发生机:“扁豆楼”“扁豆车”成为乡村振兴的标志。在王黎娜父女的带领下,合作社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青扁豆规模化生产基地,带动7000多农户实现亩产万元,产业链辐射7个镇。王黎娜的手机里,存满了农户新房上梁的喜悦瞬间。

“一家人好不算好,一个大家庭好才算好。”父亲的这句话,成了她的信念。31岁荣获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作为代表参加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王黎娜始终感恩时代赋予的机遇。“以一颗小扁豆致富一方百姓,是我的幸运;把‘小扁豆做成大产业’,是我永恒的追求。”

她正规划扁豆主题乡村旅游,推出采摘、研学等项目,让城乡融合更有活力。暮色中,扁豆大棚亮起点点补光灯,如星空般璀璨。这位新时代的“扁豆姑娘”,正用科技与情怀,续写着属于乡村振兴的芬芳故事。

责编:杨光

签发:李杨

来源“扁豆姑娘”王黎娜 带动7000多农户实现亩产万元,产业链辐射7个镇 - 中国众识网企业官网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