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温度

2025-09-20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文化者,于世人眼中,仿若雾里看花,难以尽述。有人视其为认知的高度、包容的宽度与思考的深度;亦有人称其为骨子里的修养、根植于内心的修炼。此等说法虽无误,然稍显空泛,依我之见,文化乃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在约束中的自在——而这份自在,终会化作人心的温度,在岁月里慢慢发烫。

     我曾遇一老学究,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句句皆为“子曰诗云”,行路之时亦摇头晃脑,似将整部《四库全书》尽藏于脑内。他自恃文化之人,每每对人讲教,言必称圣贤。一日,见一乞儿卧于道旁,他却绕道而行,口中还念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他的文化,仿若那书本上的字句,只爬满了脑子,却未曾融入血脉——这让我忽然明白,文化若失了温度,不过是故纸堆里的冷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市井之人,识不得几个大字,却在寒冬腊月里,为流浪猫送上一碗热粥。他不知“仁者爱人”为何物,却天生一颗热心;他讲不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道理,却会主动扶陌生老人过马路。此等人,虽无文化之名,实则有文化之实——他们的文化,是热粥里腾起的热气,是扶人时伸出的手掌,是刻在骨血里的温暖。

     文化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善良,可这善良在后天的教化中,常被层层束缚,直至消逝。我曾目睹一位母亲教导孩子:“对人不可全抛一片心。”孩子懵懂点头,那纯真的赤子之心,就这样被无情地剪去了一角。文化本应是洞察世界的慧眼,如今却成蒙蔽双眼的屏障;本应是明辨是非善恶的利器,而今却沦为趋炎附势的手段——这让我更懂,文化的温度,原是要护持人心的柔软,而非浇灭它的热忱。

     街角有位卖豆浆的老人,每日破晓即起,磨豆煮浆,数十年如一日。他不懂何为“工匠精神”,却将一碗豆浆做得极为考究;他未曾读过“敬业乐群”的词句,却对每位顾客笑脸相迎。我常思,这般质朴的生活态度,或许才是文化的真谛——他的文化,是豆浆锅里的沸腾,是碗沿的余温,是递到你手里时那句轻轻的“趁热喝”。

     文化绝非装饰门面的璎珞,亦非炫耀才学的资本。它是下雨天为邻家收晾晒的衣裳,是见到弱者时本能伸出的手,是面对不公时忍不住发出的呐喊。这些举动或许不够“宏大”,却像冬夜里的暖炉、雨天里的伞,让每个被温暖的人,都能触摸到文化的温度。文化于血液中流淌,在骨髓里沉淀,在每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中显现——原来它从未远离,不过是藏在人心的褶皱里,等着被唤醒。

     今人谈及文化,往往夸大其词,反而离其本质愈远。不如从小处着眼:一个能对服务生说“谢谢”的人,一个在公共场合懂得轻声细语的人,一个见他人困境而不袖手旁观的人——这些细微之处,才是文化的根基。因为所谓“根基”,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大道理,而是贴着人心的温度。

     文化之道,不在高山流水之雅,而在市井烟火之俗;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寻常巷陌之趣。它是鲜活的、有呼吸的,宛如我们每日食用的米饭、穿着的衣服、行走的道路,看似平常,实则不可或缺。而这“平常”里,藏着最珍贵的温度:是老学究绕开乞儿时缺失的那点恻隐,是被母亲剪去却终在血脉里复苏的赤子心,是卖豆浆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守着的“讲究”——不必惊天动地,不必引经据典,不过是人心底最本真的善意在流动,是人间烟火里最平实的温暖在生长。

     文化从来不是供在高阁的冷玉,而是握在手心的热汤;不是用来炫耀的标签,而是贴肤的温度。它活在每一次“我懂你的不易”里,长在每一声“我在意你的感受”中,最终,化作我们与他人、与世界温柔相处的模样。

     这,便是文化的温度。


来源:蓝石777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