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舌尖上的南充】2:喝米粉,唤醒南充人的一整天

图文/何晓蓉
2024-01-09
来源:中国众识网-诗词

【舌尖上的南充】2:喝米粉,唤醒南充人的一整天

本文作者:何晓蓉

喝米粉,唤醒南充人的一整天

—写在南充米粉捧回“中国米粉节”之际

2023年12月8日至11日,由中国饭店协会、江西省商务厅、南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以“小米粉款待世界大产业促进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米粉节在南昌举办。现场烹制中,顺庆米粉以顺滑爽口吸引不少来客,广受好评,南充米粉捧回“中国米粉节”团体特金奖!

(一)米粉情结

有人说,唤醒南充人一整天的,不是所谓工作的动力,就是楼下那米粉店里浓浓的骨头汤,就这样轻飘飘地、又浓浓地飘进了屋子,唤醒了本来还想赖床的南充人。早上起床,一句“走,去喝粉”总能让人温暖至极。一条街上,可能没有稀饭店铺,但一定有1家米粉店;如果有1家稀饭店,那肯定有2-3家米粉店。由此可见,南充人对于米粉的热爱,是胜过稀饭很多倍的;据不完全统计,早上将米粉作为早餐的占60%。为此,南充米粉成了南充小吃的品牌、标杆和口碑。也成了著名的小吃,甚至是可以登上中餐桌、接待宴上的小吃。喝粉,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这里没有讲究却有许多小故事。

一是喝粉。一个喝字,完美地诠释了米粉和汤的美味。一个喝字,利落地形容了吃粉的动作和速度。在喝粉的时候,用筷子夹起根粉,轻轻吹一下送到嘴边迅速一嗦,粉就顺溜地从碗里溜进嘴里;再喝一口汤,刚刚不小心吃的辣瞬间化解,只有汤的余香留在唇齿之间。如果你发现南充人吃粉时只剩下一些佐料渣渣,那是很正常的事。

二是随时喝粉。无论是什么时候,在南充,都可以喝到米粉。早上喝粉,称为早餐;上午和下午喝粉,可以称为“打幺台”;晚上喝粉,亦可称晚餐;半晚上喝粉,直接就是夜宵了。平时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去楼下喝碗粉。越来越多的通宵粉馆,就在那温暖的灯光里,陪伴着黑夜中各种工位上勤劳的南充人。

三是自己端粉喝。到了米粉店,如果有服务员给你端粉,正常;遇到自己排队端粉,也很正常。排队到自己时,此起彼伏的“大碗、小碗,三鲜、牛肚……”一问一答交代完好后,一碗粉也就烫好了。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加上葱、韭菜、海带等,端到有空的桌上,或蹲在街边的小凳上。此时在南充,没有人笑别人吃粉的姿式不雅,也没有人随意插队。背街小巷里,粉馆店门一开,喝粉的客人就从四面八方来了,有走路的、有开车的、还有打车的。粉馆后厨热气腾腾、香气弥漫,粉馆店里人来人往、座无虚席,粉馆外顾客有序排队、不吵不闹,这种现象在南充是风景、也是常态。

(二)米粉口味

据悉,早在清代,顺庆羊肉粉就闻名遐迩,最为有名的当属川北行署领导常光顾朱老拱的羊肉粉店。顺庆羊肉粉是由米粉(以大米制成的熟米粉)和羊肉汤、馅,配上考究的佐料而成,具有三鲜特色(粉鲜、馅鲜、汤鲜),米粉质细、绵软、馅味清得无腥膻,汤色乳白而滚烫。

1990年,我第一次进城,在西门坝街第一次吃米粉,虽然不是很浓的骨头汤,但加上炒得入味的酸菜的牛肉臊子(那时酸菜米粉是常态,加臊子是要单独加钱的),也是十分的美味,毕竟有臊子的米粉那时只有在过年才能享受到。如今,生活好起来了,臊子也多起来了,熬得发白的浓浓的骨头汤,加上顺滑的米粉和牛肉、肥肠,一碗热乎乎的米粉就温暖了一座城市;尔后,羊肉、羊杂、鸡丝、三鲜的将加入将米粉分为了清汤和红汤之分;再后来,牛肚、鸡杂、牛肚等逐渐上桌,红汤粉中带辣;现在有人试着用鱼汤、鸡汤冒粉,虽然较少但也一直存在。多种味道和臊子,满足了男女老少人不同人群的选择。而我,比较喜欢的是牛肚粉。10年前的冬天,每周五晚喜欢和同事研究108张活动,晚上12点结束时,就跑到什字上街喝一碗米粉。绿莹莹的葱段、奶白奶白的骨头汤、洁白的米粉段、点缀的红油圈,在氤氲组成一幅色泽分明的美图。我就这样一边欣赏着美图、一边享受着美味,骨头汤中的微辣,瞬间驱走了寒冷。


QQ截图20240109212318.png

(三)米粉工艺

一漏勺的粉、一锅滚烫的汤、一些美味的臊子,烫三五下,加入调料,一分钟不到就成了美食。有人问,这么简单的操作和迅速的做法,为什么南充人不自己在家里弄?其实,这只是表面的简单,想喝一碗美味的米粉,这个过程可就复杂了。

一是半成品米粉。以前顺庆羊肉粉的粉是自己做的,用大米浸泡打成米浆,过滤制成坨粉,静置一天,做成球体坨子,上笼旺火蒸至半熟,晾冷后捣碎,重新拌匀,做成筒状坨子放入漏粉瓢内,用手反复拍打,压成粉丝入锅内淘洗干净理顺成米粉,经数道工序就制作成了。现如今的米粉店,大多是由食品公司早上配送的湿米粉,或者自己用干米粉在头一天晚上用开水泡置后冷却而成。

二是熬原汤。南充大多数粉馆采用的是猪骨头,现在也有店家采用鸡骨或鱼骨来吊汤,头一天就将骨头加入加花椒、生姜、胡椒等大料熬熟熬透,浓香味鲜,第二天早上便成原汤舀入锅内烧开,用以冒粉。汤的香浓直接决定粉馆的生意。

三是制臊子。随着大众口味的提高,原单一的羊肉粉臊子也成羊肉、牛肉、鸡丝、鳝鱼、三鲜、什锦等多个品种。不同的品种需要煮熟、切细,且分开制作,臊子的味道也直接影响粉馆的生意。

最后才是冒粉。已经是8成熟的冷米粉提前漂在水盆里,有顾客来时,将自己的要求“师傅,我要融点(软)……师傅,少给点油……”现场告诉师傅。冒粉师傅凭手感抓一把米粉,放入竹编或铁质的特制漏勺,在滚烫的骨头中上下颠四五次,然后倒在碗里,添上原汤,舀一勺臊子,放上少许调料,再由顾客根据需要加入芫荽、或小葱、或韭菜,加入海带丝、或豆芽、或黄豆。随即,一碗米粉就上桌了。还可以同时加入油干、或油条、或包子、或鸡蛋,更有甚者、加入高配的羊肾……丰盛的料、鲜美的汤,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才算做完。如此繁琐的工序,如果当天家里面不炖骨头,很少有人在家里烫米粉。

(四)米粉传说

一根根长长的粉段,比云南米线细、比绵阳米粉粗,白白的、柔柔的米粉,何来如此大的魔力呢?据说,“以前从江浙来了一个府台大人,除家眷外,随身只带了两个人,一个制粉的工匠,一个冒粉的火夫,到了顺庆(今南充)”后,各讨了个老婆,喝一阵枕头风,制粉冒粉的工艺就传入了民间,开始了南充的制粉业,城内也出现了第一家粉馆,老板丽娘,是府台大人的侄儿媳妇,长得花朵般水灵,多少豪绅富商,锦衣秀士,浪荡子弟,墨客骚人,都掉了魂似的,不惜车马劳顿,从老远赶来捧场,一来喝粉,二来赏花,这女人如同一碗香醇可口的米粉汤,秀色可餐,让风浪粉客看个够,喝个饱,生意渐旺,人气很好,日进斗金。聪慧的丽娘,把府台大人身边的制粉工匠、冒粉火夫老婆请出来,带出一班徒子徒孙,大兴粉业,制粉的作坊,杀羊的屠场,冒粉的粉馆,星罗棋布,遍布顺庆街头。丽娘也就拥财身退,成了水中月,梦中花,只是那碗粉汤,留下了许多思念,从那时起,南充人喝粉成风,也就闻名于世。

但也有一次,在江边渡口听一老纤夫讲起另一个版本。他说,米粉其实是从上游的江边传过来的。清代时期一富商沿江而下,仆人夜间不慎将一小袋大米倒入了水缸中,小心翼翼地不敢告诉东家,等到第二天时大米已发泡,无奈他只能磨成浆准备自己煮开了当米糊喝,谁料成糊后被他老婆当成是小麦糊,又加入了干面粉后居然拉成拉面,误打误撞成为了口感顺滑的米粉。无意插柳的米粉深受船只上下人群喜欢,因为是沿江而下,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让临江的南充人民学会并保留了制作工艺,从而成就了现在的广安米粉和南充米粉。
无论是哪个传说,都赋予着米粉的传奇色彩和南充及周边人们对它的喜爱。

(五)米粉乡愁

四川,一个极具美食代表性的省份。而南充的米粉,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美食。对于很多身在异乡的南充人来说,那碗米粉是乡愁、是怀念、是寄托。
大多数离开家乡的南充人,回来的第一件就是打卡自己喜欢的米粉店,然后发个朋友圈,或在社交平台拍个视频;常年在外的南充人,逢年过节的朋友圈总会感叹,怀念南充的米粉和锅盔;在社交平台上,如果有人到南充,90%的南充人都会推荐他去某某家喝上一碗米粉;而本地的自媒体,打卡最多的也是米粉,比如我,也在某平台上打卡并发布了自己认为好吃的20多家米粉店;早上遇到不常喝粉的同事,或久违的朋友、同学,总会有人争着请客“喝粉”,毕竟这个请客也是较爽快和便宜的。
为了让南充米粉发展壮大,米粉协会应势而生,及时开展各项营销活动,让南充米粉走出本地、进一步打宽了市场;“果城粉小妹”、“张建波”等品牌可以带走的南充米粉也走进网络,让远在他乡的南充人,网络下单后就可以按照简单的操作方式,找回记忆中的那种味道,也因此赢得了在外游子的各类好评,真正应了那句“1袋米粉2两臊子,作3餐饮食、解4季乡愁”,看吧,这,就是家乡的味道啊。无论走到哪里,南充人在餐桌上都不会忘记那已刻进心底的美食——南充米粉。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