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黑龙江患者赵阿姨,8年前患上尿毒症,长期依赖血液透析治疗,随着中心静脉病变逐渐加重,为建立血液透析通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8月2日,赵阿姨到华西医院就诊,最终通过右心房穿刺置管再次建立了长期透析血管通路,保证了后续治疗与生活质量。
经查阅文献,这是目前该项创新技术在国际上的首次报道。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崔天蕾教授团队,如何为该患者开展这一具有创新性的穿刺置管技术。
尿毒症患者,千里赴华西求医
患者赵阿姨,8年前被确诊为尿毒症,由于基础疾病导致四肢血管条件不佳,长期依赖右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导管进行透析治疗。然而随着透析时长的增加,赵阿姨的中心静脉病变逐渐加重,出现了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闭塞、导管功能障碍,无法正常完成透析,尿毒症毒素不能充分排出体外。
她辗转多家医院,但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8月2日,赵阿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崔天蕾教授门诊就诊。
病情复杂,穿刺困难重重
经过详细检查,崔天蕾教授团队发现赵阿姨的上腔静脉存在长段闭塞,下腔静脉和双侧髂静脉同样闭塞,奇静脉代偿能力极差。按照常规介入手术方案,无法再通血管,而如果通过传统开胸手术,则创伤过大,都不能作为解决赵阿姨问题的手术方案。
为解决赵阿姨的透析导管再植入问题,团队设计了经皮上腔静脉残端穿刺的手术方案。然而在手术中,崔天蕾教授团队通过DSA造影发现,患者的上腔静脉闭塞处近心端与正常右心房交界处病变严重,这种极端的情况术前无法通过CT三维血管成像来精准评估。
如果仍按照原有的手术计划,普通钢针穿刺无法成功进入腔内,强行穿刺则可能造成大出血等严重后果,于是手术被迫停止。
创新穿刺方案,建立长期透析血管通路
第一次手术没有成功,对赵阿姨来说是一个沉重打击,对于崔天蕾教授团队来说,也非常难受。看着赵阿姨信任和希冀的目光,崔天蕾教授重拾信心,多次组织团队成员开展手术方案大讨论。
对于赵阿姨目前的这种情况,要成功建立长期透析血管通路存在极大的挑战:
上腔静脉闭塞的位置极为特殊,右侧头臂静脉闭塞和颈内静脉近心端闭塞同时存在,从右侧颈部到右心房全程只有奇静脉开口附近有血流信号,周围环绕着重要的血管和器官,穿刺空间狭小,不足1毫米。
不断跳动的心脏也对穿刺的时机把握和准确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错失时机,穿刺针将无法正常进入右心房。
穿刺过程中,一旦损伤到肺动脉或主动脉系统,就可能造成胸腔或心包积血,危及生命。
最终在征求赵阿姨及家属的意见后,崔天蕾教授团队给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治疗方案——右心房穿刺置管建立透析血管通路。这个手术方案虽然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但仍是综合权衡下为该例患者构建通路的最优手术方案。
8月15日,赵阿姨再次躺在手术台上。崔天蕾教授首先经皮穿刺上腔静脉残端,再运用经颈静脉肝内穿刺器械RUPS100和房间隔穿刺针等多种手术器械,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操作,克服了心脏搏动带来的干扰,成功在狭窄的穿刺区域中精确锐性穿刺进入右心房,实现了上腔静脉闭塞处导管的再次植入。手术成功了!
图:RUPS和房间隔穿刺针进行右心房穿刺
此次手术历时1小时10分钟,术后患者透析顺利,术后第三天即出院。在11月4日最近一次随访中,患者透析顺利,未见手术并发症及其它不适,说明该手术成功为赵阿姨建立了长期透析血管通路。
图:造影显示导管末端在右心房
崔天蕾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使用创新性技术建立疑难血管通路,曾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低位的头臂静脉、上腔静脉的穿刺,相关研究被国际权威指南引用。此次手术,崔天蕾教授团队穿刺右心房并成功置管,不断突破中心静脉操作的禁区。经查阅文献,这是目前该项创新技术在国际上的首次报道。
本例右心房穿刺置管手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崔天蕾教授团队在疑难血管通路领域的深厚功底,为更多像赵阿姨一样的尿毒症透析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未来,团队还将继续致力于医疗技术的创新,为肾脏病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编审:王万鹏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