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夺命杀手”重症胰腺炎斗争的60年——华西终身教授张肇达

2024-11-19
来源:中国众识网 甘肃站

我和“夺命杀手”重症胰腺炎斗争的60年——华西终身教授张肇达

今天,《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给大家带来华西终身教授张肇达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在父亲的期望和鼓励下,年轻时的张肇达选择了医学这条道路,并如愿考上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原四川医学院)。随着学习和实践,他逐渐体会到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发现自己可以通过医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人解决健康问题,减轻他人的痛苦,甚至挽救他人的生命,我开始享受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一步步找到对医学真正的兴趣和热爱。”

从四川医学院毕业后,张肇达入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作为刚刚入职的小年轻,每天他早早来到病房,跟着上级医生认真查房,仔细询问检查每位患者的病情变化;他也不放过任何学习手术的机会,总会在手术跟台时,全神贯注地观察。“医生们如何持刀、如何切开皮肤、如何分离组织,再到如何缝合伤口,都要仔细地记在心里”。每个动作的力度、角度和速度,他都在脑海中反复琢磨,主动向老师们请教手术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掌握手术技艺,张肇达还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观看手术录像,在笔记本上记录下观察和思考,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手术录像,交流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华西前辈们也耐心讲解,分享经验和技巧。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明白,在医学领域,没有一个人可以单打独斗,只有团结协作,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普外科的工作中,张肇达发现——胰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诊治方法在当时还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位重症胰腺炎患者,病情危急复杂。患者痛苦的神情和家属焦急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他,他日夜守在患者身边,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查阅大量关于胰腺疾病的资料,资料都被他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笔记和思考。他与医生们一起讨论治疗方案,从药物治疗到手术干预,为了确定一个治疗方案,会在办公室里对着资料苦思冥想一整天,忘记吃饭和休息。

这一次的经历,让他决定把胰腺炎的诊治作为倾力研究的方向。于是,张肇达开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研究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共同为胰腺炎的诊治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肇达聆听导师吴和光教授的指导


1988年,张肇达继续攻读华西医科大学博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外科专家吴和光教授。吴和光以其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影响着张肇达。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张肇达不仅在胰腺外科专业知识上有了质的飞跃,更在科研方法和思维模式上得到了极大提升。他深入研究各种疑难胰腺病症,不断探索创新治疗方法,为日后在胰腺外科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1988-1989 年,张肇达远渡重洋,前往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外科做访问学者。在异国他乡,文化的差异如同巨大的鸿沟,语言的障碍仿佛高耸的山峰,但这些都无法阻挡他对医学知识的渴望。尤其在外科领域,他积极融入当地的学术氛围,与国际顶尖的医学专家交流合作。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最前沿的外科技术和理念,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于美国俄亥俄医学院图书馆学习

有一次,他参加国际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听到参会专家介绍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胰腺炎。他被这种创新的方法深深吸引,会后主动与专家交流,了解技术细节。由于专业英语不够熟练,交流起来有困难,但他没有退缩,随身携带笔记本,把听不懂的单词和句子记录下来,回去后反复查阅资料,请教当地的同学和老师。此外,他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不断充实自己。这段宝贵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为胰腺炎的诊治奉献一生的信念。

两年的学习生涯一晃而过,张肇达凭借着卓越的才能和不懈的奋斗,本可以拿到绿卡,定居美国。面对诸多诱惑,身边的人纷纷选择留下,享受发达国家的优厚待遇和优渥的生活,然而张肇达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使命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的舒适生活和光明前景,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回国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医学研究中。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结合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治疗理念和方法,带领肝胆胰医疗团队刻苦钻研。

重症胰腺炎作为一种病情险恶、并发症众多且病死率极高的急腹症,长期威胁人们的健康。在以往,传统西医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如果治疗效果不好,需要反复进行手术,而多次手术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情况,这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极大的创伤,还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甚至危及生命。即使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存活下来,也可能因手术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如器官功能受损等导致生活质量极差。

传统西医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对于重症胰腺炎这种病情复杂的疾病,单一的手术治疗可能无法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无法很好地控制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器官功能恢复等。而我国瑰宝中医,则可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方法,如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中药方剂,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

回国后,张肇达教授积极探索新的治疗路径,在中西医结合科蒋俊明教授的协助下,将西医先进技术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巧妙结合,形成创新治疗模式。这不仅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也为医学发展注入新活力。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的华西模式。

张肇达教授率团队实施坏死性胰腺炎手术


张肇达教授与蒋俊明教授带领专业团队在我国开创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先河,创建“经后上腰的腹膜后引流术”这一新型手术方式,实现坏死性胰腺炎临床手术的跨越式进步。多年实践证明,该术式能有效引流腹膜后间隙的渗液、脓液和坏死组织,将残余脓肿发生率从 50%降低至8%,死亡率从66.7%降低至 16.7%。目前,此术式已成为华西医院治疗腹膜后型胰腺炎的常规手术,并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


2007年,张肇达教授和其学生田伯乐教授等人成功完成了我国西部地方医院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手术,为一例晚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胰-肾联合移植。


从张肇达教授与蒋俊明教授共同创建的重症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组,发展至以胰腺外科、中西医结合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为主的 MDT 多学科诊疗团队,再到如今的特色优势专病中心——胰腺炎中心,彰显了华西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创了急性胰腺炎诊治的“多学科协作、个体化诊疗”华西模式,进一步降低了手术率和死亡率,经国内著名同行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张肇达教授担任华西医科大学校长,任职期间带领学校跻身到我国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行列中,使华西成为我国十一所卫生部属院校中三所211高校(北医、上医和华西)中的一所,提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声誉,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000年10月,华西医科大学和四川大学强强合并,张肇达教授担任四川大学副校长。

张肇达教授熟悉医学教育与对外合作工作,特殊的经历让他对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如何走向国际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他认为,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或“世界知名”的高校,离不开对外合作,要合作就一定要找世界著名的一流高校合作。四川大学开始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华盛顿大学、密里苏达大学,澳大利亚拉筹巴大学,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德国布莱莫大学等著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并与30余个国外知名院校达成了学术交流和长期合作协议。他还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费,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在争取到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大量医学教改项目和两千多万元美金的支持后,华西医学教育改革走到全国的前列。   

担任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期间


通过教学改革,华西推出“临床医学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技能培训项目”(包括“标准化”病人,即让学生在本科二年级就接触临床,变大课讲授为小课讨论等)取得了明显进展,医学生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肇达说,“院校合并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既有利于医学生在综合性大学的氛围中全面发展,今后更有发展后劲;又可以和其它的理、工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兴、边缘学科;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减少国家的重复投资。”

2000年以后,华西医学在融入四川大学后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教学质量及资源获得了全面提升。

2018年,因为在胰腺外科领域及对学校、学院建设上的突出贡献,张肇达被评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首届终身教授。

2024年,是张肇达从事胰腺疾病及胰腺移植研究工作60周年。

张肇达教授在从医执教60周年活动中讲话


2024年9月,胰腺外科特别为他举办了从医执教60周年庆祝活动,对张肇达教授表示了由衷的祝贺与敬意。作为华西终身教授,张肇达教授为院校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胰腺外科、急性胰腺炎领域开拓了新的征程,是华西医院乃至全国胰腺疾病不可或缺的领路人,是年轻一辈胰腺外科医者永远的学习榜样。

“这一生中我觉得最庆幸的一点,就是选择急性胰腺炎作为研究方向,奠定了我后半生奋斗的基础。做成这个事的过程非常艰苦,但把这些病人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对于年轻学者,张肇达引用了我国著名的医学泰斗裘法祖教授生前对他说的几句话,与大家共勉。“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知不足。”知识好比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一个人不管拥有多高的学问、多么丰富的知识,只能是沧海之中微小之一粟,所以衷心希望年轻的医生们,在华西这片沃土上,获取更多医学知识,将自己培养成为优秀医生,为人民提供出色服务,为华西争光,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争光!”

六十载如一日,张肇达教授不光在医术上精益求精,更是反复强调要多关怀患者。张肇达曾说:“医道犹人道,德为先,守诚信之灵魂,敬生命之神圣,行医术永无止境,善修为不忘初心,行源于智,至诚于心,磨炼终身,服务终身。”六十载如一日,他始终保持着和蔼可亲的处世风格,至诚至暖的医者情怀,止于至善的处事作风,亲力亲为的学习态度,在潜移默化间影响着他身边的人。

编审:王万鹏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