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读董颖夫回忆录《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

刘省平
2024-05-16
来源:中国众识网-访谈

读董颖夫回忆录《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


刘省平


癸卯岁末,年逾古稀的董颖夫先生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回忆录《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我在第一时间拿到了该书的清样,受他之嘱帮忙校对文字,深感荣幸。在认真读过两遍后,我深深地被作者的文笔和才华所折服,亦被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伟大的人格精神所震撼。


QQ截图20240516103618.png


在这部三十万字的回忆录中,董颖夫先生以平民的视角、坦诚的心态、深沉的情感、质朴的文笔,通过第一人称叙写了个人七十多年来的苦难曲折、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全书共十四章,作者自己的从童年、少年、中年写到老年,并涉及到门族先人、家庭成员、亲戚朋友,还有个人求学、工作、婚恋、创业,文学创作、参政议政以及弘扬柳青精神等文化事业方面的事情,内容系统全面,行文活泼流畅,重点和亮点亦非常突出,字里行间真情流露,书中写到的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数十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此书前十章内容,故事性很强,文笔细腻,其中不少情节的讲述和细节的描写细微生动,代入感极强,令人印象深刻;后四章立场客观,情绪冷静,文字平实,多采用概括性记述,其中穿插或附录了一些极具史料价值的资料,比如:信函、方案、提案、讲话稿及新闻报道等,这些多数与他为弘扬柳青精神所做的事情密切相关,多维度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原貌,亦增强了纪实性作品的真实性——在作者看来,这些可能是他这一生所干得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事情,故这部分内容在整部书稿中占了一半比重。通读此书,我们不仅可以得知作者的人生经历、发展轨迹、思想精神,还能了解到其故乡长安一带的地理、历史、文化、风物、民俗,以及这片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七十多年来的社会发展、城乡变化和人民生活情况,这无疑使此书有了较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此书不仅是一部个人创业史、人生奋斗史,亦是一部社会变革史。


我与董颖夫先生相识于十余年前,在我近两年迁居长安韦曲之后,与他来往频繁起来,才对他个人情况的了解逐渐多起来,但这些也都是零零散散、模模糊糊的。通过阅读这部回忆录,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逐渐立体、丰满和高大起来。他是长安名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七十余年间曾涉足多个领域,干了不少事情,其人生阅历丰富,个人身份和社会头衔较多:农民、商人、作家、策划人、文化人、政协委员……他通过长期的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取得诸多骄人的成绩,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和好评。他的人生道路一直曲折艰辛,但终是“踏平坎坷成大道”。他是自己人生的大赢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我相信,凡是读过董颖夫先生这部回忆录的人,一定能在作者不同的人生阶段的诸多故事中获得或多或少人生的经验和教训,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和心灵上的启发。

通过此书,我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一些当代人那种难能可贵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尊严,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甘于奉献。


人要活得有尊严,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有尊严时,其人生才会更有光彩和意义。什么是尊严?提到“尊严”一词,我脑海中最先冒出来的便是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在当今时代,能做到这几点的人,尤其是文化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呢!家境贫穷,“黑七类子弟”家庭出身,自幼遭人歧视的董颖夫先生,因受了文革影响未上完初中就早早地走上社会,“生活的困迫如影随形,时时刻刻伴随着他”,使他承受了太多的艰难困苦。但他很早就清醒地意识到:活人,尊严是第一位的。人若是没有尊严地苟活于世,那和动物何异?他认为:“要活得有尊严,活出个人样来,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要有志向、有追求、有理想、有目标、有魄力、有毅力……”在他身上,我看到一个普通老百姓、企业家、文化人应该获得的尊严。在人生不同阶段,他一直在为尊严而活,也最终活出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舞台。”董颖夫先生的青年时期,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当兵、招工的机会似乎皆与他无缘,他成了“社会弃儿”;但他身上总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不甘向命运低头,他在生活的泥沼中努力自拔,积极寻求着人生的目标和出路,勇毅前行,在逆境中不断拼搏进取,最终成就辉煌人生,成为人生的大赢家。他身上这种不认命、不低头,敢于拼搏的顽强精神,在其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着很好的体现。


不论是搞创作、办文化站、经营纸厂、承揽工程,还是三十余年如一日地坚持继承弘扬柳青精神,董颖夫先生一直是勇于探索和创新,一次次的困境、逆境或者机遇,他都总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抓住机遇,找到出路,干出一番成就。在这部回忆录中,体现他创新精神的故事很多,其中令我印象颇深的是:当年,他是长安县第一个私人购买照相机的人,通过《人民日报》上一篇关于身份证管理的讨论文章发现商机,迅速办起了摄影部,承揽了为几个公社群众照身份证相的业务,赚了人生“第一桶金”;当年,他在重返沣西公社建筑队后有不少创举,如允许和鼓励各大队、生产队的建筑队挂靠公社建筑队,收取2%管理费的“土政策”的实施,使建筑队伍和工程量迅速扩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还有,他最早在家乡创办纸厂期间,通过一张张8分钱邮票迅速打开了销路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他勇于创新的睿智之举。


董颖夫先生身上还有一个很亮的闪光点,那就是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不仅体现在他为家庭、家族以及家乡所做的很多事情上,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他所做的大量的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方面。1992年,他在办纸厂期间,尽管欠有不少外债,经营压力非常大,但出于一直以来对文学的爱好,毅然慷慨出资,支持了长安县作家协会的筹备工作;之后,他还连续十二年为长安县作协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资助,并亲自参了与协会的不少具体工作,为协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这三十多年间,他还为长安县作协及会员们做了不少好事:他个人出资编辑出版了《长安作家及作品名录》,使一百多名作者受益;他出资为徐剑铭、李希仲、王峰、邢小利、王渊平、王茜红等多位作家朋友组织召开了作品研讨会;还有,长安作协不少作家出书或家庭有困难,他都积极热心地予以资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十多年来,他在建设柳青文化品牌,弘扬柳青精神方面花了不少钱,干了不少事情,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另外,他还多次为家乡修路、建校及区上组织的扶贫助困活动中等带头捐款……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有钱,而没有感恩图报的良知,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那是绝不可能做这么多好事和善事的。


通过这部回忆录,我还从董颖夫先生身上看到了其一以贯之的赤诚热烈的文学情怀,这正是他人生的底色。他在少年时期就热爱文学,因为作文写得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在读过柳青的一些文章及书籍后,他与文学、与柳青便结下不解之缘。他曾创作和发表过不少文学作品,因而获得很多奖项并到长安县文化馆工作,直到他后来成了文化干部,但这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困窘的生活状况。当他意识到“文不养家”之后,只好忍痛暂且搁浅了文学梦想,毅然决然地下海从商,成了改革开放时期的弄嘲儿。在事业取得成功后,他心中的文学梦想再次复燃……这三十余年来,他以宗教般的热情,虔诚地热爱着文学、坚守着文学,出版了个人文集《沣浪集》(上下两册),还出资、策划、编辑、出版了一系列长安的文学、文史类书籍和刊物,促进了长安文学事业的繁荣。特别值得大书而特书的是,他与作家柳青一直未曾谋面,却出于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柳青才华人格的崇拜,竟在其后半生里不遗余力地策划并实施了系列柳青文化工程——修建了柳青墓园、恢复了柳青故居、建设了柳青广场、创办了陕西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了柳青文学奖,等等。正是这种炽烈而长久的文学情怀支撑了他的人生,丰富了他的人生,也成就了他的人生。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文学为我赚得了人生中最大的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我用满腔赤诚拥抱生活,拥抱文学,感恩生活,感恩文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董颖夫先生曾多次对身边的朋友们说,他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事没有做,有的还没有做好,为此常深感不安和焦虑。”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极为有限的,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但我认为,一切只要尽心尽力,于己于人无愧便大可心安。孔子说,君子有“三立”,即:立功、立德、立言。这三点他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都还很好,可谓功德圆满了,夫复何求呢?


202333日于樊川


QQ截图20240516103238.png


作者简介:刘省平,生于1979年,陕西扶风人,现居西安。文化策划人、青年作家、诗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渭河文化》特邀编辑。在《少年月刊》《华文百花》《黄河文学》《打工文学》《西北文学》《秦岭文学》《海河文学》《华夏散文》《中国文学》《陕西农村报》《陕西工人报》《文化艺术报》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出版散文集《梦回乡关》、旅行随笔集《西路行吟》;策划和主编《西府散文选》《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两部地方文集。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川公网安备 51130202000422号